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革命斗争。这时期的湖南是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湖南。无数的三湘烈士倒在这场斗争的征途之中,无数的志士又接过他们手中的红旗奋勇前进。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十大元帅湘籍有3人,十员大将湘籍有6人,57名上将湘籍有19人,175名中将湘籍有45人。在共和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无不是尽人皆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院线电影中同性恋的形象的再现进行探究,结合鲍德里亚对于消费文化的相关论述。从影像消费的"看"与"被看",同性恋视觉形象建构的"去蔽"与"遮蔽",同性恋符号消费的审美价值,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笔者发现,虽然院线中可以出现同性恋的形象,然而同性恋群体只能穿上特殊的外衣(符号化)在影片中寻求话语表达,当欢呼"符号性灭绝"已经不再的同时,他们已经深深的禁锢在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雷雨 《军事记者》2013,(4):19-20
(一)今年是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迄今还没有哪项活动能够在影响力、持久性、群众参与和社会关注度上.堪与学雷锋活动相比。学雷锋活动开展50多年历久弥新。雷锋的形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4.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方志敏,以高尚的品德、崇高的人格魅力治理军队、管理苏维埃政府,为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革命形象。  相似文献   

6.
伴随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幼师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遭遇挑战,这与媒体对幼师群体负面报道过多、报道层次不够丰富、报道维度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幼师形象扁平化和污名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成立至今的所有幼师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幼师媒介形象的现状,总结媒介对幼师形象建构的框架特征,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如何打造公众对幼师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或社会弱者群体。在中国当前的弱势群体中,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上,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指出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日益污名化。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形象,不是他们自主表达与建构起来的,而是由城市主流人群形塑出来的,只是需要帮助、拯救的对象,而非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8.
陈童 《东南传播》2016,(9):80-82
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所再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大体是三方面的趋势,一是正面的好儿童形象;二是"问题"式的负面儿童形象;三是中立客观的"沐恩幸福"的被关爱形象。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媒体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倾向上分析,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趋于群体化、类型化,倾向于负面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延伸至历史、文化等领域,“真实、立体、全面”“可敬、可信、可爱”的国家形象正在形成。本文以热映动漫《中国奇谭》为例,探讨动漫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化内涵、主题升华、情感共鸣及文化符号维度分析《中国奇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现,从中得出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运用好中国特色的价值符号、寻找共同的情感意义空间、加强动漫制作技术的应用等启示,以期为更多动漫创作团队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标签化现象是言语传播中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媒体用特定的符号给描述的对象贴上标签,用个体特征来代表整个群体特征,这种狭隘化、片面性的报道模式,阻碍了真相的全面、客观呈现,扩大了受众的认知和理解偏差.目前,地域标签化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负面报道中更明显,地域标签化是对地域形象的“污名化”,不利于地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11,(19):5
为隆重热烈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6月底到7月底,全国百家大型书城陆续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图书展示展销活动。活动集中展示展销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200种优秀图书。这批图书再现了党的光荣历史和光辉业绩,深刻阐释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入阐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详细介绍了党的知识,生动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全面反映了广大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和品格。  相似文献   

12.
刘沁怡 《今传媒》2024,(3):118-12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游戏逐步成为当下年轻群体狂热追逐的新兴媒介。本文基于符号学视角,对网络游戏符号的类别与玩家的身份符号进行了界定,将游戏符号分为情景符号、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四个大类;借助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的“符号三分式”理论对玩家的身份符号建构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身份符号的呈现、再现与解释项可以隐约窥见游戏中的神话光芒,并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提出玩家的游戏行为可以被视作虚拟在场的特有仪式,他们聚焦于游戏符号,凝聚狂热的游戏情感,通过游戏社群获得身份认同并生成情感归属。  相似文献   

13.
6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外日语广播开始播音。从此,在我们这个星球的上空,响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广播的声音。战争年代,一道道跨越长空的电波,传出民族救亡,人民解放的正义之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伟大的声音通过我们的广播响彻寰宇,五洲四海的朋友们投以关注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广播以新的形象架起空中彩桥,世界各地的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视觉符号是指带有一定形象特征的符号,不包括文字符号(汉字也除外)。视觉传播至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思考:形象自然地被摹仿(绘制)的阶段;图像作为符号的阶段;经由传播技术成像、刻录的阶段。 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区分,探讨了技术元素控制下视觉符号给人们提供的解读条件和经验。他强调技术对于视觉符号的支配性,即在技术介入后,视觉符号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建构非真实的形象世界。从这个思考引出了关于技术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作用;人的延伸部分是技术部分还是自然部分,延伸后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等议题。 文章认为视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符号的图像化,它形成了视觉化观看的模式,这种模式重新建构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娜 《今传媒》2013,(2):37-38
本文以新华网为例,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研究新华网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笔者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华网在一定意义上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关注群体态势、号召人文关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造成了一种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媒介形象。最后,笔者就如何重建临时工媒介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群体所反映出的一些特质可以视为当前社会的缩影和折射,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来呈现,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大众媒介新闻价值观的必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武汉地区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长期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建构起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的。  相似文献   

17.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文献法整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后,研究者对八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材料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微信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中的意义建构多从表情本身形象、群体共同的文化等方面进行符号意义的生产与理解,并因传播情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网络表情符号的意义建构实则是交互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与话语体系的表达,是交往双方意义空间的碰撞与共鸣.  相似文献   

19.
传媒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影响着城市居民对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接纳,京沪穗六家报纸的文本分析表明,六种再现类型易于使农民工被他者化、边缘化,易于强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促生群体歧视反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广场舞作为城市中老年人的一项文化休闲活动蓬勃发展起来。各大城市的商业广场、小区空地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广场舞爱好者。然而自2013年下半年起,媒体相继曝光了广场舞大妈被鸣枪警示、泼粪等冲突性事件,将广场舞推至公众视野,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社会主流群体对广场舞这一异质文化的恐慌、抵抗和规制。本文试从新闻报道对广场舞文化的他者化形象建构角度来探寻广场舞冲突不断升级背后的媒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