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楚简《老子》是迄今发掘出的最古老的《老子》版本,它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掘可以澄清多年来有关《老子》的许多争论,从而也为澄清《老子》英译中的混乱现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沈善增 《中文自修》2006,(10):46-47
你知道《老子》吗? 你知道《老子)吗?我想,很多人会回答,当然。 你真知道《老子》吗?这就难说了。 说起《老子》,你可能会感到,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仅仅五千多字,似乎包罗万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3.
郭店《老子甲》与今本《老子》相对章节同中有异,且异处较多。郭店《老子甲》积极、入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是春秋老子哲学思想的表述;今本《老子》相对章节消极、退守,希望社会不要有任何有为,是战国初老子后学者哲学思想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李景林 《中国德育》2013,(23):30-34
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儒家哲学首先是一种成德之教,其核心是成就德性,成就人格。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必须要有德性。你看《论语》只有一两万字,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永远是经典。一本书能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看其有没有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我们在校读北大简《老子》过程中的几点浅见。对照各本老子,发现简本《老子》与其他各本在字、词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我们试图从字形、字音等多方面来解释这些差异。文中所论凡六例,均是与其他各本不同的字词,通过引述各家观点,查阅各类文献,分析字形、音韵,各例均能得到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从对竹简《老子》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中,可以断定:确有两本《老子》,一为原本,真正的古本;一为扩本,现今通行本;原本《老子》不分上下篇,作者确为老聃;扩本《老子》的扩写者很可能是关尹,不是太史儋;太史儋当为原本《老子》的传抄者。  相似文献   

9.
权不多用     
赵昕 《师道》2010,(7):83-83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一个人不知道常规,就开始乱变,最后结果只有一个字——凶。曾被称为《变经》的《易经》,所表示的就是变化的规律。而变化的三个规律却被今天的很多人忘却了:一、权不离经;二、权不损人;三、权不多用。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老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如何“得道”的问题,本文称之为体道理论。庄子的辩证法源于老子的辩证法,老子的辩证法还只是个雏型,老子注意到了事物相互对立的关系,但老子来说明相互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什么,相互对立的原因又是什么,而这一切,在庄子的辩证法中都得到了很明确的解释。把生命现象放到无限悠远的背景上去考察的方法,是《庄子》生命哲学一派以老子的道为平台,构建新理论的典范,因而是典型的对老学发展史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政治著作,“人”与“民”的问题是打开《老子》治国思想大门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以“人”与“民”为基础可以将其治国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与一个理想、两个补救,不过两个补救是对两个基础的补救。一个中心,指无为而自然;两个基础,指“人”本与愚“民”;一个理想,指小国寡民;两个补救,指自觉的德性和慈爱温和。《老子》的治国思想虽然有瑕疵,但对当代的政治建设与社会发展依然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老子》有着职业文化背景,而不是一个原创性的个人文本。《老子》八十一章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理想形态可归结为一个由"原文本"和它的阐释、引申部分共同构成的传释性结构。《老子》"原文本"应是"语"的一种辑本,可能采自前代各种"语"文献。而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祝解》类文献,在功能和形态上对《老子》有着影响。辑录训诫式的"语"并对之进行阐释和引申,是大祝的职业性工作,《周祝解》是其职业文献。老子认同祝史文化中以"语"训诫他人的传统,并因此而采用《周祝解》类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冠 《少年读者》2009,(6):43-43
同学们,课本里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故事都提到了《山海经》,说《山海经》是一本上古巨著,包罗万象。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山海经》到底是一本怎样的旷世奇书!《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  相似文献   

16.
史料记录的不甚全面,以及历史上多个版本的描述,使得人们对于《老子》一书产生了诸多疑问,由此产生了战国派和春秋派,围绕《老子》一书的思想、语词以及所涉及的历史史实等对其所产生的年代进行了争论,这些争论表面上是对史实的争论,但同时表现出了争论者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启示人们对于史实的证明要从实际出发,多方求证,务必得出全面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今本《老子》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一段话,已失去原貌,当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勘正。因为经文有误,历来注家皆失其解,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正确理解这段话提供了条件。这段话的大意是,与得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得道;与背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失道。《老子》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劝说君主罢黜百学而独行己道。这段话与相关经文一起透露出了《老子》思想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08,(3):50-50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在妙悟万物的同时,又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推展延伸,与宇宙精神契合,而其中种种情感的潮汐波澜,回迭不已,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名人话经典     
《今日教育》2009,(9):4-4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