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和"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墨子所说之"和",既有"声不和调"、"五味之调、芬香之和"等在生活日用、自然事物意义上使用的;又有"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师不众,卒不和"、"万民和"等在社会人伦意义上使用的;也有"阴阳之和"、"天地和"等在宇宙天地意义上使用的;还有"天下和"、"一天下之和"等在国家社会理想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2.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运用"和合思想"指导数学教学,教师可以从数学知识之"和合"、数学教学之"和合"、学生生命之"和合"三个层面展开,通过过程性、生成性和具身性教学,"和合"知识的过程与结果,"和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和合"学生的感知与思维。  相似文献   

3.
南丽  刘东秀 《中国德育》2013,(11):42-46
善为本,和为贵;积小善,成大德。这既是"和合承德"城市文化品牌的一种解读,又是承德教育人信奉的一种价值观念。承德市教育局局长丁然履职以来,不断强调更新育人观念。他认为,倘若没有观念上的更新,就谈不上探索和创新。因此,他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坚持"文化立校、文化兴教",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承担起"传承文明、塑造心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承德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承德居民自古就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日益进取的城市精神,"承传文明,德行天下"正是这种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包含着对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新,也包含着和合承德、科学发展的目标。这对于构建国际旅游城市,意义重大,我们应从及时总结文化成果,提升市民素养,树立城市品牌等多种途径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推动承德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杰  张良 《中国德育》2013,(11):47-51
承德,一座因山庄而兴的城市。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始建避暑山庄,原本鲜有人知的塞北小村落走进历史,成为清帝的"夏都"、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后来,雍正将此地赐名为"承德"。几年前,承德开展城市精神口号的征集评选活动,"承传文明、德行天下"毫无争议地当选,承德人对于家乡深厚历史文脉和崇德向善精神的高度认同感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其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智慧指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专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承德坝上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提出以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政府加强监督统一管理,以加大投资力度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为目标,发展具有承德特色的体育旅游业,为带动和加快承德旅游经济的发展,打造国际体育旅游一流名城,创造和合承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合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和谐相处,和合为一。阳明山作为一座文化之山,恰好体现了这一精髓,它由道教奠基,因佛教闻名,从大儒王阳明而得名--三教和合为一体。打造阳明山的文化,也应该突出和合文化的特征,以和合三教为文化载体,建造立于一山的三教庙宇,打造优势互补的三教文化,再现各具特色的三教礼仪。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构成了整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价值观在融合、统一和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和合精神始终发挥着内聚力的驱动作用。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而和合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最终必将在"融突和合"、"求同存异"、"和合而生"的嬗变中走向和合的境界,从而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圆锥曲线中因直线运动而产生与斜率有关的定值问题,涉及斜率之和、斜率之差、斜率之积三类定值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校逐渐成为文化孕育的土壤。文化塑校,也是学校寻求品位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之径。我校自"十二五"以来,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主动躬耕文化建设,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学校确立以"和合教育"为文化特色,秉承"和而不同因合致成"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和谐。所谓和合,是和谐共融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承认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孙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继承者与积极弘扬者,其"必取于人"的人本说、"因敌而制胜"的因变观、"修道而保法"的德政观、"唯民是保"的保民论,正是对先秦时期变革突破中形成的文化精神——疑天惟人的人本精神、因革变易的因变精神、德刑相合的和合精神、保民惠民的民本精神——的承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简论孔子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追求"和合"、崇尚"和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历史上的"和合"思想,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形成了主要包括"天人和合"、"群己和合"、"人人和合"、"身心和合"在内的丰富的"和合"思想.继承和光大孔子的"和合"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等,都是富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承德古建筑泛指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始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建设之初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承德古建筑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重在因借的造园艺术和熔炼汉藏建筑于一炉的新风格这三个不同角度对承德古建筑进行了剖析,让人们对它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形成了"和合"军事思想,其体系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本质认识、"全胜"的军事理论体系、人本精神的军事伦理取向、以"知"为核心的军事思想实用性。"和合"军事思想要求以人文视野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结构。"和平发展"植根于"和合"思想传统,《孙子兵法》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16.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到2008年已经走过了六十个春秋.这六十年中有辉煌亦有其衰落,究其原因,情况复杂.本文主要探究承德话剧团被边缘化的原因.在总结兴衰之因的同时,我们提出承德话剧团发展的方向.并且希望能为承德话剧团乃至其他话剧团的发展进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承德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在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村民的娱乐需要;传统文化项目日渐缺失,非健康的方式有所抬头;基层政府重形式轻内容,主流文化沟通途径不顺畅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民整体素质偏低和基层组织弱化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扶持的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农村文化场所,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承德地区农村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合承德,实现承德梦。  相似文献   

19.
王德书 《中国德育》2013,(11):60-61
自1987年做校长工作至今已达26年之久,让我情有独钟的文化是儒道共崇的"和合"思想文化,即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汲取各事物  相似文献   

20.
智能时代,机器智能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西文化基础上的"和合说"是一种生存哲学,允许译者主观能动地介入,和合而生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以和合说的教育视角、思维范式和实践途径来指导翻译教学,有利于实现人机结合,保证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