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适应21世纪需求的创新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师院校和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举,通过推行八个转换,可以实现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目的:①珠知识传递向知行合一的创造性教育转换;②畸形的智商教育向并重的情商教育转换;③过多的封闭式教育向现代化的开放式教育转换;④有所失调的本民族文化教育向包容性更强的多民族文化教育转换;⑤功利性超强的时段性教育向终身性的继续教育转换 ;⑥“官本位”的仕途教育向培养普  相似文献   

2.
构建适应21世纪需求的创新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师院校和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举.通过推行八个转换,可以实现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目的①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行合一的创造性教育转换;②畸形的智商教育向并重的情商教育转换;③过多的封闭式教育向现代化的开放式教育转换;④有所失调的本民族文化教育向包容性更强的多民族文化教育转换;⑤功利性超强的时段性教育向终身性的继续教育转换;⑥"官本位"的仕途教育向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型教育转换;⑦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失衡的男性教育向平等的女性教育转换;⑧传统的面授式教育向远程、网络化并存的多媒体教育转换.  相似文献   

3.
薛菲 《高教论坛》2003,(5):14-16
高等学校必须引入创新教育,实现新旧教育模式的转换,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完成新旧教育模式的转换,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一、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二、知识传授体系向知识创新体系转化;三、重视专业素质向重视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转化:四、时段性教育向终生性教育转化。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呈现出从理论教学模式向人本性教育模式转换的趋向.这种人本性的一个根本体现就是工作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文化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是对传统教育文化的承传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借鉴和扬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根本向度。其实施方式是设计基本理论教学和工作文化教育双重教学内容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术界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必要性以及有效举措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却相对薄弱。审视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以及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的单向度模式,构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研究、多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人文环境、创新课内外教育活动载体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它不同于以往以做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实验室,而是为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施探究性实验搭建的新平台。21世纪是人类向知识社会大步迈进的时代,是一个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上海的基础教育必须以“创新”为突破口,随着未来十年社会发展的转型而成功转型;上海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孙名楷  颜梓 《职教论坛》2020,(3):148-154
建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文化教育“长学制”是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石,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文化教育“长学制”的有效路径包括明确文化教育长学制的教育目标、构建文化教育长学制的课程体系、创新文化教育长学制的教学方法与形塑文化教育长学制评价模式等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正>主要创新点:1.模式创新本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对接创新抓课改、对接生产抓技改的"两对接"方法,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两位一体;通过基础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生产实习三个领域同步推进创新教育的方法,构建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技法学习、专利转化和科技创业"三步走"理论模型:通过组织设计"四推动"实践项目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民族院校应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把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延边大学秉持"多元共存、融汇创新"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元文化优势的特点,积极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并从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发、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容杰文 《教师》2019,(15):17-18
人文视角是当前国际教育中正在普及的主张与实践教育模式,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课堂文化和知识内容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达到对应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当前可以通过人文视角的教育模式,开展新形式的文化教育方针,尤其是多角度的多样性文化教育,开拓学生对人文思想的认知。尤其是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学阶段课堂的驾驭,更应通过人文视角的关怀和课程设计的结构完善课堂文化的构建框架,优化管理层面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民族院校应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把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延边大学秉持“多元共存、融汇创新”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元文化优势的特点,积极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并从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发、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迅速扩大实验范围。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清自身职能的定位,注重自身角色的更新,才能很好地迎接教育教学创新时代的挑战。构建交互式教学新模式,注重教师角色更新,具体说就是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方向转换。概括起来,这样转换需包括:A.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B.从线性的记忆学习,转换到非线性的发现;C.从一体通用的标准化“生产”,转换为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D.从教师单向灌输,转换为愉悦有趣的人生经历。在这些转换中,教师是必然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即从单…  相似文献   

1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改变旧的观念,转换新的观念,由注入式的教育模式转向启发式教育模式,由一次性教育模式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变,由模本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由校园教育模式向社会教育模式转变。要从教育的根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渠道等方面对教育体制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要想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追求知识,抓好学生的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实现,构建创造教育模式的主要要素是,坚持通才教育方针,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从单一专业教育到创造教育的转变;建立一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教育效果评价制度;实现从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方式转变;加快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构建高校工程文化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是一个可以互相支撑的统一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构建工程文化的教育模式至少有四条基本操作路径;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西教育》2023,(5):21-22
<正>赣州市赣县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探索出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6+1”模式,构建起“五红”培根铸魂育人体系。“6+1”模式以“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强调知行合一。“知”即采取读、写、演、唱、绘、寻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表现为诵读红色经典、书写红色作品、演绎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歌曲、描绘红色画卷、追寻红色足迹和践行红色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试论加强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教育向纵深方向扩展,寻求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使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探讨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的路径有助于提高生态文化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传统教育的观点,手段和理念进行着一次彻底的变革,促使每一个教师不断地用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充实自己,由师道尊严向学道尊严转换,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由传授知识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换,由单一的学科教学向一专多能和双师型教师转换。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具体措施主要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PBL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实施、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方法和路径单一、传承传统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体系化设计不够、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构建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采用PBL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整合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为打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困境,PBL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源整合、项目设计、成果转化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