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瓷韵绕九州,一剑传千古。”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据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年),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年)置县;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龙泉市”,延续至今。这里群山连绵,林木葱郁,瓷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又是瓯江的发源地,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龙泉劳动人民利用了这些优越的自然资源,烧制出驰名中外的龙泉青瓷。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1月,中共扬州区地委与中共泰州区地委合并为中共泰州地委,地委机关驻泰州市,下辖扬州、泰州2市以及泰县、泰兴、靖江、兴化、高邮、宝应、仪征、六合、江都9县的地方党组织,隶属苏北区党委。  相似文献   

3.
永清县春秋时期属燕国封疆之地。先秦时期属广阳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置益昌侯国。东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益昌侯国置安次县。三国至隋属幽州。为安次、方城二县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通泽县。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置武隆县。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名惠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沙漠永清”之意,改惠昌县为永清县。  相似文献   

4.
1949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八),在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等地,发生了以“先天道”为主的封建迷信团体武装暴乱事件。先天道道徒围攻宝应县城,杀害工农干部,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中共扬州地委的有力支持指导下,中共宝应县委坚决依靠人民群众,采取政策瓦解与武装镇压相结合的手段,迅速平息了暴乱。  相似文献   

5.
荥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历史久远,文化厚重,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村庄村落。自公元前202年秦朝置县,到1994年撤县设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故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战场遗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刘邦、项羽争雄的汉霸二王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荥阳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原三大拳之一的苌家拳就发源于荥阳汜水。截止2015年,荥阳入选河南省古村落的有4个,明清古建筑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甘肃全省各级政区机构计有省、道、府、州、厅、县等。其中的道,是介于省与县之间的一级重要建制,大致相当于今之地区一级。全省计有兰州、巩秦阶、平庆泾固、甘凉、宁夏、西宁、安肃七道,各道辖县多少不等。进入民国后,全省政区划分为省、道、县三级建制。具体而言,就是废除府制,仍存道制,保留县制,改厅、州和分州以及分县(县丞)为县。1927年,废除道制,改道尹为行政长官,全省划分为渭川、泾源、安肃、兰山、宁夏和西宁六个行政区。旋又撤区,改为省、县两级建制。同年11月,民国政府将甘肃省宁夏行政区所辖8县2旗,分…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12,(7):F0004-F0004
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是皖西南门户,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安徽省省直管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县辖9镇13乡208个村(社区),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始设于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64年建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宿松水陆交通便利,资源蕴藏丰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省第一。  相似文献   

8.
姚建明  张欣 《浙江档案》2006,(10):52-52
西湖区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总面积30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0多万。现辖7个乡镇,因撤村建居,有的行政村已改为社区,总共有116个行政社区。7个乡镇的档案工作在2002年前都已达到杭州市农村档案二、三级标准,其中,转塘浮山村则于2000年达到杭州市农村一级标准,有的村(社)建立了档案室,落实了专职档案员,配备了空调、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档案保护基本达到“六防”要求,档案管理也已超过“四有”标准。  相似文献   

9.
蓝山历史悠久,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名南平;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其“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蓝山位居湖南南大门,毗邻广东连州市,素有“楚头粤尾”之称,是湘西南通往广东沿海的重要门户和沿海通向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0.
<正>朋友,当你踏入素有“八宝之乡”和“滇黔锁钥”之称的这片胜境时,你必将一步一个惊叹,一步一个惊喜……富源县历史悠久,周秦时属夜郎之地,两汉时属牁牂郡谈稿县,两晋南北朝时属建宁郡,唐南诏国时属石城郡(今曲靖)摩弥部,宋大理国时为石城郡夜苴部.境内正式设置县置罗山县,县城建于落蒙山(今旧城山)上.元惠宗后至元二年(1336年)在今县境南部置亦佐县,治所设在今亦佐村.明朝废罗山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原罗山县地当滇黔要冲,特令置平夷卫屯兵戍守,治所设在今县城驻地.此后至清初,境内大致相沿县,卫南北分治的格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废平夷卫,裁亦佐县,将北“卫”与南“县”合并统一置平彝县,治所设于平夷卫故址(即今县城),初步形成了本县现有区域.民国时期.建置大体沿清末建制,致里为区(辖民安、物阜、长治、久安、向义、慕风方区)下设乡、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2005,(3):F002-F003
1970年12月 井冈山地区人民广播电台成立;1994年4月 更名为吉安地区人民广播电台;2000年8月 因吉安撤地设市,改名为吉安市人民广播电台,呼号为“吉安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4月 重新组建吉安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古城,公元前472年,春秋吴国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战国楚置金陵邑于石头山,自此南京称金陵。公元229年,三国吴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东晋、宋、齐、梁、陈,五代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49年,史称“十朝古都”。南京还曾为南宋“行都”,明永乐京师北迁后的“留都”,南明国都等。  相似文献   

13.
在凌源市城西南八华里的安杖子村有一古城遗址。据考证:2000多年前,秦代曾在这里设平刚县,凌源县誌载: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36郡,在今县境置平刚县。这是凌源历史上设县之始,至西汉时期,移右北平郡治所于平刚,这里成为郡县两级治所。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异常丰富,且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晓勤 《陕西档案》2012,(4):22-24,65
大荔县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现为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是集中保管大荔、朝邑、平民三县档案资料的综合性档案馆。大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二十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这里周为芮国所在地,春秋战国时大荔戎在此筑城立号,白秦置县,西汉置郡,唐设同州,民国设八区专署,古大荔城一直是县、郡、州治及专署所在地,历来都是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东府历史文化在这里浓缩、延伸、拓展,象一串串明珠,再现了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黄欢 《海南档案》2009,(4):46-47
文昌市档案馆于1959年11月28日成立,时称文昌县档案馆。1968年4月撤销,人员及档案业务归并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1980年9月恢复,同时设置档案科,实行(科)馆合署办公。1982年1月,档案科改为档案局。1984年撤销档案局,由档案馆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期间又恢复档案局。1995年11月文昌县撤县设市,文昌县档案局(馆)更名为文昌市档案局(馆)。  相似文献   

16.
193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把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将巴县、江北、合川、铜梁、璧山、永川、江津、大足、荣昌、綦江等10县划为一区,命名为第三行政督察区。1936年建立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之后,第三区辖10县1区。1938年初,雅安、汉源等14县和1个设治局划归西康建省委员会管辖之后,四川省辖县135个、设治局1个。  相似文献   

17.
嘉禾县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建县后,县城先设在禾仓堡,也就是现在县城所在地。据传,当时围绕县城选址问题,还经历过设禾仓堡还是设五百地之争。对于建县初的县址之争,民间有许多传说。  相似文献   

18.
四川是农业大省,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09个乡镇、4803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650万,占全省人口的77%。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目前全省181个县除成都市五城区外,其余176个县(市、区)已建成了农家书屋1350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归义军时期公元842年,因赞普达磨死后无子,吐着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力量大为削弱。敦煌人张议潮乘机“阴错豪俊”,于大中二年(848)率众起义,收复敦煌、晋昌二郡,接着又陆续攻占伊、西、甘、肃、兰、都、河、廓、泯等九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敦煌遗书《张淮深修功德记》),沦于吐着的河西大片土地和居民重归唐朝,多年受阻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唐朝在沙州(敦煌)设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有十一州观察使。从此,敦煌进…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北京建都860年,建城3058年。史载,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建立。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在今北京地区先后“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广安门一带);“封召公于北燕”(今房山区董家林村)。春秋时期,“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因蓟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明显优于燕城,所以燕将都城迁移到蓟城。蓟城是北京市的源头,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立蓟城纪念柱以为铭记。纪念柱位于广安门桥北侧滨河公园内,高8.5米,壮如汉阙。其上隶书“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