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苦马豆幼苗的子叶及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光照及黑暗条件下不同浓度2,4-D对苦马豆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予叶愈伤组织的生长均优于下胚轴愈伤组织的生长,2,4-D浓度为0.3,0.6mg/L时,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的生长光培养优于暗培养;在2,4-D浓度为1.2mg/L时,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的生长暗培养优于光培养.因此,以2,4-D单激素诱导苦马豆愈伤组织,子叶培养在暗处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活动要求]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深刻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道理,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 2.学做社会调查,学写公益广告,提高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温习课文,导入主题 1.《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小结: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时的难受.这种"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水是最好的,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不节约用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相似文献   

3.
<正>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为数学教学活动留下了深远的不良影响——学生以升入名校为动机而学,教师为以提高名校升学率为动机而教。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放不开手,唯恐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存在疏漏,无论巨细地全盘讲给学生。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习惯并适应以后,就会被动接受,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退化怠尽,想象力与创造力逐渐被扼杀,最终出现教者愈教愈苦、学者愈学愈苦的恶性循环。为改变这种情况,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摸索总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活着     
1.读《苦斋记》有感 苦在左,乐在右;苦在上,乐在下;苦在前,乐在后。苦乐之间,并非那么遥远。 那些与苦有关的名言或是谚语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线:“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或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人上人”固然光鲜,而背后的苦鲜有人知;金榜题名时固然令人羡慕,也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的我们太相信万物均有捷径可走,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前提--苦。  相似文献   

5.
明代名家吕坤在《呻吟语》中云:“心要早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壮,但不可过耳.”他劝诫人要经常思考问题,人的身体要经常活动.人的头脑愈是多思考问题,便愈能变得精细和聪明,人的身体愈是多活动,便愈是变得强壮和健康.但两者决不可太过.  相似文献   

6.
徐昌才 《初中生》2006,(25):36-37
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不少.王维苦吟,闭目凝神,信步而行,不觉掉进醋缸;浩然苦吟,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不觉眉毛脱尽;李贺苦吟,精雕细刻,日锻月炼,不觉两鬓斑白……在唐代苦吟诗人当中,最突出、最惨苦、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诗人贾岛.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管理是学校的核心.然而,今天的校长,除了勤于职守,处理好无可名状的千头万绪的事情之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管人?校长苦.一苦:人多没事干,事多没人做,校长没有招聘权;二苦:干好没多得,干歪不少得,校长没有奖惩权;三苦: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校长没有组阁权.  相似文献   

8.
卖瓜者说瓜甜. 你却说自个,‘苦。 因为你不相信一个“苦”宇. 会使人们都望币却步。 酸、甜、苦、辣、咸. 缺了苦.五味不全。 从来没尝过苦的人. 就不免必点“口福”。 苦后.给唇舌以回味. 苦味爽口,除腻.去著。 生活中.艰苦、辛苦. 常常能促人奋斗.铸人盒之。 苦瓜于饭桌上奉献的苦味. 也颇有别致之处: 我春欢苦瓜. 喜欢你的坦率, 直把’‘苦”宇作名。 我春欢苦瓜. 你让我体验, 人世间味之多乎.味之丰富。 糖水里沱大的我. 品尝五味之苦. 更能炼我筋骨。 曰压了呢,‘苦瓜(散文诗)@戴尧欣![710068]$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初二~~…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被认为动机不纯,怎么可以做"人上人"呢?其实,对于"人上人"可以作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种"人上人"当然不好;但也可以解释为比别人做更多的贡献,吃更多的苦,经过更多的挫折与困难而比一般人更成熟、更坚强,更知道怎么做人.实际上,对这句话应是作后一种理解的,因为这种"人上人"是与"苦中苦"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三友,情同姐妹,于是四个人决定成立团体.关于团体的名称却想了许久,考虑到叫"四朵金花"虽然很顺口,但却有被人掷以臭鸡蛋、烂西红柿等腐败物质的危险性,于是作罢.我们只好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为学之辛苦的实际,冠名曰"苦菜花".按年纪的大小(精确到月),分别简称为苦大、苦二、苦三、苦四.四个人皆有特色,凑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  相似文献   

11.
惊魂一夜     
独自坐在窗前,呆呆地望着远方。 守望孤独,就像品尝一杯浓浓的苦咖啡。 趴在窗口,任凭雨愈下愈大,风也不歇息,裹挟着落叶呼呼作响。  相似文献   

12.
輓近各国职业教育运动。日益发达。不特教育界努力提倡。即国家及地方行政当局。亦莫不加意振兴。多方奖励与资助。良以科学愈进步。工业愈繁复。青年之投身职业界者。非于某种学术艺能有所素养。即有不得其门而入之苦。故办理职业教育学校。实为近代社会最紧急之需要。惟职业教育之意义。向无确定之标准。致一般人对之不能发生正当之概念。兹依美国职业教育专家所发表关于职业教育已经公认之原则。转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浅谈通感     
文学作品以形象诉之于人的感官而发生感染力量.形象愈逼真、愈鲜明、愈丰满,它的感染力量也愈大.“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古今传诵的名句,“绿”字之所以比“到”、“过”等字好.就是因为“绿”,字除了使人感到春风骀荡和煦之外.还使人看到鲜艳的颜色,一片嫩绿,耀人眼目.“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之所以胜于“推”字,也是因为它不仅使人看到幽居门前,明月之下,携杖而来的身影,而且在寂静的夜中,听到了清脆的敲击声.这种声音,响彻郊野,是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的.  相似文献   

14.
盗版猖獗,禁而不绝.主管部门头痛,出版部门肚痛,读者牙痛.正版书苦撑苦打,而盗版书却购销两旺,红红火火.谁敢说中国人不读书谁敢说图书市场疲软  相似文献   

15.
要做人中人     
有一次,一个学生写作文时,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来鼓励自己.陶行知把那个学生找来,请他纠正.学生说,这句话很对,要做"人上人",必须先吃苦.他见陶先生严肃地不发一语,感到也许错了,便改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  相似文献   

16.
1.把握良机,趁热打铁。2.照单全收。3.一不做,二不休。4.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5.勿以貌取人。6.积少成多。7.勿打草惊蛇。8.凡事适可而止。9.有钱能使鬼推磨。10.既往不咎。11.你一定不要凭着经验办事。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又觉得有一种醉人的清香. 说到“苦”字,大概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在家里,妈妈天天唠叨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学校,老师们不时来上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弄得我们满脑子都是“苦”字. 有一天,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苦,我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上数学课就是苦!”弄得提问的老师莫名其妙.我们之所以这样回答是有原因的—— 数学老师姓季,模样有点儿像陈景润,举手投足皆显出一种学者风度,要说讲课那是特棒的,可是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拖堂.  相似文献   

18.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19.
花的启示     
《中学教育》2007,(11):62-63
1.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相似文献   

20.
从所周知,当今中国知识界正掀起一股文化反思的新热潮.它向人们提示:中国固有的文化秩序,已无法规范向现代化浪潮冲击的新一代人;历经闭关自守之苦的人们在感触到对外开放的新鲜空气后,再也不愿按照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思想路子走下去了.当这一外在的社会压力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自觉时,文化的危机感爆发了.危机感愈强,文化探讨愈紧张,文化争论愈激烈.新的文化探讨犹如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解放潮流,将人们推入一个新的主观世界,在这里,没有精神偶象,没有理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