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智障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化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能力。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于是我们就尝试把课堂搬到学生家中,让教育生活化,对智障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
董海明 《成才之路》2009,(15):97-98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寓意很明显,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也许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就只是“授人以鱼”的角色.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传授给学生“授人以渔”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相似文献   

3.
谢芳 《理科爱好者》2004,(22):13-13
“点石成金”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故事中年轻人的聪明不得不令人叹服:金子总有用完的时候,而拥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不就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吗?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作为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可如果在教学中,能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不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吗?  相似文献   

4.
教师有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有创造地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提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怎样的学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即在学习过程中变学会为会学。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谈的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传授给别人一种技能将会让他一生受用无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看他传授给学生多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  相似文献   

7.
受欢迎的四种班主任●王仁元一、指导型。回忆我们的学生生涯,总有一位或几位让我们感戴终生的班主任老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而且因为他们在人生的紧要处往往能够给我们以指导。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正应该充当这样的角色。他应该是学生人生航船上的指南针...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自学能力。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基本的自学能力,既使成绩再好,也只能是高分低能。我们不可能在学校里传授给他们一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培养自学能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强迫学生学,把知识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完全会好得多!”的确,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进步,人们对知识深度的渴求,政治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博克日:“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觉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作为政治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不能只停留在教,而是要深入突破知识的理解难点,教懂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人一些学知识的小技巧.不如传授给人培养一些好习惯的方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预习的习惯学好语文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知识。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摩擦力》时提出我们都会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月红 《考试周刊》2009,(50):234-234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面对21世纪人才的需要,"授之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启蒙者。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有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都不是,这二者实际是教学的目的。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信心、没有责任感,知识学不好,能力也发展不好。而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他自己就会认真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观察到,有的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唯恐学习搞不好;而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从来不把学习当回事,能偷懒就偷懒,能不做就不做。这些都是学生责任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孩在他不会走路时,我们照顾他,需要长时间抱着,结果累得肩酸背疼;当他刚刚学会走路时,我们只要扶着他即可,这时虽累,却比抱着他时轻松得多;当他完全可以行走时,我们虽然要照顾他,但此时,只要为他把握方向,不走偏路即可,这时我们更轻松了许多;当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熟练走路时,我们只要为他当个观察员,当个参谋即可.同样道理,我们语文教师要减轻肩上沉重的担子,关键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自己走路一下功夫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在知识海洋中自由地畅游,在书山长径中熟练地行走,这也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下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他厌恶那些不尊重学生主动性和独立人格的灌输式教育.他在中学和大学都不为老师所看重。他在自述中写道:“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个人变成像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7.
谈宽容     
马克思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不能因为孩子跌到了就惩罚他,而应该在跌倒的时候鼓励他、帮助他。我们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当然更要给学生改正缺点、错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叫学生学。”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我们比较侧重知识在教学中的循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时再还给老师。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没有增值,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增值。从而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李金芬 《云南教育》2004,(14):19-20
对于学生,以往我们总试图把确定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并希望能终身受用。然而。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在牛顿时代,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知识作为人们认识的产物是确定的、稳定的、封闭的,就其传递来说是单向的。而现代知识论则提出了相反的命题:知识是不确定、处在不断变革之中的,是开放及与认识主体始终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