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冠岑  牛星 《资源科学》2010,32(5):992-999
日益严重的土地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形成了很大威胁,并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土地生态安全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发现土地生态安全危险事件的发展趋势并进行预警。针对以往常权评价难以体现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中动态性要求的缺陷,本文将变权理论引入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基础权和预警指标值的动态发展趋势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淮安市1996年-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变动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能够对基础权重做出局部调整以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动态性要求,1996年-2005年间淮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总体水平也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三方面协同作用稳定处于轻警区间并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06年-2010年。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评价与预警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食品安全及其质量。基于供应链视角,通过对我国典型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探究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构建食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以集对论和变权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各关键因素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有效结合集对论与指标权重的惩罚-激励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集对变权评价与预警模型,并以某省食品龙头企业JCD公司2012年的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针对食品安全状况及其评价与预警特征,采用权重变异系数突出某些指标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在常权与变权情况下JCD公司的食品安全评价与预警等级分别为重警(I)和无警(IV),两者差异较大,且变权情况下评价与预警结果与JCD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说明变权能够克服传统分析方法处理食品安全评价与预警问题的不足,较好地保证评价与预警结果客观,从而增强食品安全评价与预警的科学性,为政府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治理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是生态安全预警。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特点,从生态安全预警角度,利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S-T-R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定量化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该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渐好转趋势,但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以下;2016年经济区生态安全为"无警状态",同时有向"轻警状态"发展的趋势;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好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是生态安全预警。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特点,从生态安全预警角度,利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S-T-R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定量化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该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渐好转趋势,但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以下。2016年经济区生态安全为“无警状态”,同时有向“轻警状态”发展的趋势,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好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预警及耕地安全警度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荣宝  刘毅华  董玉祥 《资源科学》2009,31(8):1362-1368
土地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的进展,从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问题,为后继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然后,以广州市耕地安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目标预警法计算1990年~2005年广州市耕地安全度,并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5年和2020年耕地安全度并划分其预警级别,结果表明:广州市1991年耕地安全度为-1.97,2005年为-2.12,总体呈不规则下降趋势,其动态拟舍方程为y=-3.096exp(-0.063694t)+3.096,预测出广州市2015年耕地安全度为-1.4585,2020年耕地安全度为-1.9051,均属于巨警级别,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不同的预警级别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熵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山西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人才聚集预警的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聚集预警熵权可拓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3年的人才预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人才聚集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制度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的推动作用促进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呈现转好的局面,但文化生态因子和教育生态因子却阻碍了人才聚集的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向低等级转移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为防止山西人才聚集的非经济现象更加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山西省人才聚集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朱蕾  黄敬峰 《科技通报》2008,24(3):361-366
研究在MATLAB支持下实现了层次分析—变权—物元复合评价模型的运算,对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物元分析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利用关联度和隶属度的模糊方法,确定待判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而变权思想的引入,使得计算的权重更有弹性,比单纯依靠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更能体现复杂现实情况下指标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能体现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和空间差异,指导土地生态建设与规划。MATLAB实现了GIS软件桌面模块难以解决的复杂模型运算,比AML语句规则简单通俗易懂,大大减少了AML语言所需的繁琐的程序段,运算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综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等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方法研究。研究结论:现阶段,我国学者侧重于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构建指标体系和确定安全阚值,未来的研究重点可能在安全评价的研究机理过程和其影响尺度效应上,并逐步重视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熵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山西省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人才聚集预警的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聚集预警熵权可拓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3年的人才预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人才聚集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制度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的推动作用促进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呈现转好的局面,文化生态因子和教育生态因子阻碍了人才聚集的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向低等级转移的趋势。为防止山西人才聚集的非经济现象更加突出提供理论依据,为山西省人才聚集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特点,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具有长江经济带特色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指标权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武汉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近10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2001—2014年间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生态安全水平最佳,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运用熵权正态云理论,建立了基于S-T-I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4~2014年)及规划年份(2017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结果表明:2004~2014年区域生态环境从"较差状态"到"一般状态"再到"良好状态",总体呈逐渐好转的态势,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较低,均未达到"理想状态"。2017年区域生态安全为"良好状态",且具有向"一般状态"发展的趋势,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文梅  任志远  王丽霞  侯琳 《资源科学》2008,30(12):1916-1922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 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水土资源,保证水土资源合理、 高效、 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西安市为例,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研究方法和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按照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系统层建立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的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并将生态安全值划分为5个判别等级, 以此来判定西安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 西安市2000年~2005年生态安全值均在0.41~0.44之间, 处于水土资源安全中警状态, 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人为破坏和干扰, 承载能力较低, 土地退化较严重, 水资源重度紧缺, 生态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4.
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给区域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旅游地生态安全隐患.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可以综合评价区域生态安全,就PSR模型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35个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安全状态.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低;区域经济、社会、旅游设施和服务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方面监控较好,生态安全水平高.最后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妍妍  饶胜  陆军 《资源科学》2010,32(5):804-809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武汉市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2011年期间,武汉市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6-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在2005-2011年的其他年间均为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在2005-2006、2007-2008、2010-2011年这几个阶段显著下降,2008~2009年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资源科学》2004,26(3):69-75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和ARIMA模型,以2013年以及1994-2013年西安生物资源账户和碳足迹账户的消费数据,进行静态生态承载力与动态生态承载力分析并预测未来5年生态安全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生态足迹大于生态容量,同时1994-2013年西安市均表现出生态足迹超出生态承载力8倍左右,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西安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西安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之下。ARIMA模型预测表明未来5年生态足迹虽有逐年减小的趋势,但和生态承载力差距较大。通过分析西安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可为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研究提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优化城市管理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是维持西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其技术方法,进行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吉林省生产型生态赤字逐年增加,规划期内的生态恢复与建设任务比较艰巨;2010年吉林省生态赤字与规划基期(2005年)相比,有了相大幅度的减少,但受人口总量影响,土地生态承载力持续降低;2020年受消费水平,尤其是能源消费影响,吉林省生态赤字反弹,但仍优于规划基期;综上所述,吉林省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规模调整方案,有利于减轻土地生态压力,提高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