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的一天     
小鸡在大树下发现了一个大苹果。“我一个人可吃不了。”它想邀请朋友们一起来分享。小鸭摇摇摆摆地赶来了,它带来了一袋小虫子。小兔蹦蹦跳跳地来了,它带来了一个大萝  相似文献   

2.
小细胞从口腔缓缓钻进身体,路上,它看见心脏在有节奏地上下跳动。“你在干什么呀?”“我正在做运动,使体内的血液流动起来。”“明白了,谢谢。”小细胞又一蹦一跳地往下走。  相似文献   

3.
这天傍晚,我在蚂蚁洞不远的一个小坑里放了一块吃饭时剩下的大骨头。然后,全神贯注地盯着洞口,等着看好戏。啊!一只蚂蚁“侦察兵”发现了大骨头,被香味引诱了过来,它爬上去,咬了一口。“真香,我要把它运回‘大仓库’里去!”它动手抬———不行,使劲推———不行,用力拉———还是不行!这大骨头对于一只小小的蚂蚁来说,好比一座小山,太沉,何况还是在小坑里,它怎么能搬得起呢?“侦察兵”一边走一边气愤地说:“等着瞧,我让蚂蚁大军来搬运你!”说完,还从肛门里放出一种气体,好让蚂蚁大军能认路。不一会儿,浩浩荡荡的蚂蚁…  相似文献   

4.
可爱的蜗牛     
今天,我抓了5只又小又可爱的蜗牛。我仔细观察小蜗牛,发现每个蜗牛都背着又硬又结实的壳,壳上面都有一个像棒棒糖一样的圆圈,好似一座房子。每天,小蜗牛背着它的“小房子”到处溜达。每次它从壳里钻出来的时候总是先伸出头瞧一瞧,看有没有“敌人”,感到安全了才将身子伸出。冬天,它们躲在黑黑的“山洞”里;春天,它们就从“洞”里爬出。它们靠肌肉分泌液体来爬行,每当累了,就缩在“房子”里。一有动静它们立即缩进“房子”里,像什么都害怕似的。我拿起一只蜗牛放在另一只蜗牛的旁边,它立即爬上另一只蜗牛的身子,不一会儿,竟“呼呼呼”睡起大…  相似文献   

5.
管道快慢活动一(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2.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分一分,发现球能在管道中滚动。(二)活动材料1.一次性纸杯去底做成的“扭扭乐园”(如图)。2.乒乓球、小纸球、跳跳球、玻璃球、小铁球;各种形状的小积木、木珠若干、小篮子两个。(三)活动过程1.导入主题,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指导语:“今天,可爱的球宝宝和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扭扭乐园旅行,小朋友带着他们去玩一玩吧!”2.探索活动(1)幼儿自由选择球和积木在管道中玩。(2)操作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在管道中滚动,谁不能在管道中滚动呢?”(3)分类游戏把能在管道…  相似文献   

6.
李飞 《新疆教育》2013,(9):18-18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7.
乌鸦兄弟     
在一棵树上,有两只乌鸦,它们住在一个巢里。有一天,它们的巢突然破了一个大洞。大乌鸦想:“老二一定会修的,要不然它怎么住。”小乌鸦想:“老大一定会修的,要不然它没法住。”可谁都没修。洞越来越大。大乌鸦想:“快到冬天了,老二一定会修的,它最怕冷了。”小乌鸦想:“老大一定  相似文献   

8.
有个囊(nánɡ)萤夜读的故事,讲的是晋朝一个叫车胤(yìn)的小孩儿,因家境贫寒点不起灯,就抓了许多萤火虫装进纱布口袋,用来照明读书。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呢?在萤火虫腹部,有一部分表皮极薄,这部分表皮下藏着一个“发光器”。它是一簇特殊的大细胞,细胞里有一种被人叫做“萤光素”的奇妙物质,细胞周围布满小神经和小气管。小气管给大细胞输入氧气,萤光素就在萤光酶的作用下放出光来。萤火虫发光时消耗能量极少,发光率却很高,目前没有一种人造电灯能与它媲(pì)美。瞧,车胤的灯竟然这么先进!有趣的是,萤火虫只在黑夜才亮起“灯”。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树有年轮,它显示着树木的年龄。可你知道吗?鱼也有“年轮”, 它同样显示着鱼儿的岁数,鱼的“年轮”就刻在鳞片上。 剥下一片野生大鱼的鳞片观察,可以发现每片鳞片是由许多从大到小 叠起的薄片构成的,就像一个截去了尖顶的不太规则的矮圆锥一样,中间厚, 边上薄。它最上面—层最老,最下面一层最大,但是最嫩。从顶部仔细看,我  相似文献   

10.
可爱的蜗牛     
今天,我抓了5只又小又可爱的蜗牛。我仔细观察小蜗牛,每个蜗牛都背着又硬又结实的壳,壳上面都有一个个像棒棒糖一样的圆圈,好似一座房子。每天小蜗牛背着它的“小房子”到处溜达。每次它从壳里钻出来的时候总是先伸出头瞧一瞧,看到没有“敌人”,才将身子伸出。冬天,它们躲在黑黑的“山洞”里;春天,它们就从“洞”里爬出。它们靠肌肉分泌的液体来爬行,每当累了就缩在房子里。眼睛一看到东西就立即缩起来,像怕什么似的。我拿起一只蜗牛放在另一只蜗牛的旁边,它立即爬上另一只蜗牛的身子,不一会儿,竟“呼呼呼”睡起大觉来了,真是个大懒虫。睡醒…  相似文献   

11.
电铃风波     
学校换了一只新电铃,它黑黑的、圆圆的,形状像一个饭碗,上边还有根带圆球的小棍。门卫老头儿一合闸,那小棍儿便一直敲着。同学们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一边跑,一边喊:“空袭警报!”这只电铃被安装在罗马的教室外,罗马瞅着它活像只大蜘蛛。电铃每天要响好几遍,发出的声音,像在切割玻璃,尖锐的铃声划过校园。从它下面走过,准会吓一跳。一位年纪大的聋子老师发现最近校园特别吵,找了半天,发现这只电铃是噪音源,摇摇头说:“它肯定是从聋哑学校买来的。”“丁零零——”刺耳的铃声在罗马的头上炸响,罗马没提防,脚一软,摔在地上,还把一位正赶着上课…  相似文献   

12.
春天来了,小老鼠杰米在后山上丢下了一粒南瓜子,没过多久,南瓜子就长成了一株可爱的南瓜苗苗。有一天,杰米来到后山玩,它发现了一个大南瓜。杰米想:“这么大的南瓜,是谁种的呢?不如让我把它搬回家吧!”小老鼠开始搬南瓜。可是,南瓜实在太大了,它搬不动。杰米想:“那我就在这里造一座南瓜房子吧。”杰米开始造南瓜房子了,它先在南瓜上咬了一个大洞,做出了一个门,接着,又做出了两扇窗子。杰米还把南瓜里头掏空,铺上草垫子当地毯,又摘来梧桐叶子当窗帘,南瓜门外头还用青藤绕了几圈当门帘,小老鼠的南瓜房子可漂亮了。有一次,下起了大雨,小鼹〔y…  相似文献   

13.
开心巧克力     
亚当的衣服有一天,小汤姆翻开他们家珍藏多年且已经泛黄的《圣经》,轻轻地翻过一页一页。突然有什么东西从书中飘落下来,是一片同样年代久远的树叶。小汤姆叫道:“妈妈,你瞧我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呀,宝贝?”“亚当的衣服!”不知咬不咬人一个男孩去找自己的同学,在同学家的门口看见一只大狗。同学在门内嚷“:你怎么还不进来?”男孩“:这只狗咬不咬人?”同学:“我们也很想知道,因为它是今天才来的!”我没带枪一天,警察发现一个独自在大街上徘徊的小女孩,她说不出自己叫什么名字,也弄不清住什么地方。警察无可奈何地开始翻她的衣兜,希望能找…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鹅黄色的小枕头,上面有一个喜气洋洋的小精灵,手里拿着一挂红色的鞭炮,我叫它“喜多多”。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枕着“喜多多”睡着了,第二天上语文课,我打开书包往外拿课本时,突然发现“喜多多”变成拳头大小躲在了我的书包里。我把它按下去它跳出来,再按下去它又跳出来,我捏了捏它的小鼻子说:“别捣乱!”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正因为如此,我们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四周的声音。可你知道吗,美国科学家推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新发现,它很可能成为21世纪重大科学发现之一。这一新发现便是细胞竟然会唱歌:有些细胞歌声低沉而浑厚,有些细胞的歌声则悲伤而凄惨。这一新发现促成了一个新型科学门类——细胞声学的诞生。科学家们发现,酵母细胞能够发出频率为1000赫兹的声音,其细胞膜震幅为6纳米,其音域能够达到高“音1”“至2”。当细胞正在死亡时,它会发出低沉“的呻吟”;在受到酒精刺激时,细胞还能够发出高声的“尖叫”;而癌细胞只能发出一种噪声。那么…  相似文献   

16.
小鸡“臭蛋”是个淘气包昨天,我家来了一位小客人,它就是小鸡“臭蛋”。那天,我和妈妈健身回家,经过一个垃圾堆时,听见“吱、吱”的微弱叫声。我觉得像小鸡的声音,循声找去,发现在一个小纸箱里,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加一篇默涵的《说“小”》。本文从三个方面围绕“小”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号召人们切切实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利用比喻论证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作者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小”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说明道理“大”是由“小”来构成的。接着作者又从正面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一切伟大的成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六书”中有一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会意而产生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如:“尖”,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小”和“大”组合而成,形成尖形,从而就产生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的抽象意义;“尘”,从字形上看它由“小”和“土”组成,它的意义抽象为“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其实,在文言文中,兼词的含义也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会意”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引起人体细胞产生某种自杀形式的物质。这种自杀行为可能是治愈癌症、早老性痴呆症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关键。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或者是在暴露于辐射或化学污染等危险环境后,所有的细胞都有一个导致死亡的“程序”。细胞的这种自杀过程称为“自然死亡”,它对于  相似文献   

20.
一、预测与预警:源于高等教育研究者在“研究” 美国学者约翰·贝斯特等曾经给“研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研究是一个更为系统的活动,它旨在发现和发展一种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对加以控制的观测的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记录,它可以有助于进行推广,发现原理或理论,开展预测,并对事件形成尽可能大的控制。”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