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金艳 《今传媒》2013,(2):15-16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媒体的兴起是否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充分的话语表达空间,网络媒体话语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目前,网络媒体关于农民工的话语形态主要呈现为:与政策同盟的官方话语、"代为立言"的精英话语、与市场共谋的多元话语等,这些话语都不约而同地将农民工群体客体化,并未为他们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位置。在这些话语的合力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群体认同不断被强化的同时,自我认同却处于被淡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舒曼 《新闻界》2015,(4):32-36,41
在现代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双重困境,既无法回到农村又难以融入城市,他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使用参与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等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社区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传播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提升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要注意消除社区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中的人们需要解决"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本文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对Web2.0网站来说,加强用户在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罗 《东南传播》2015,(8):53-55
同性恋的"出柜"问题是社会现代性中区别于异性恋观念主导、家本位伦理道德的一个显像的社会议题。过往研究大都偏向实证,分析同性恋群体的媒介接触、集体认同、道德观念、文化偏见等;还有些研究则着重阐释同性恋群体的不同媒介形象。本文拟以新闻生产的研究视角为基础,结合"库克出柜"的媒介报道框架来试图阐释"出柜"如何被媒介赋予意义。文章认为,媒介建构着同性恋看与被看的媒介现实、同性恋者自身由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及诠释该群体的现实生存图景。在媒介积极赋予"出柜"以意义的背后,更是有一系列的话语隐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强国新民的社会需要发现了儿童作为“未来之国民”的重要性,出于获得话语身份和社会认同的个体需求发现了关注边缘群体作为“资本积累”的价值,于是积极寻找有效手段来改变中国社会的儿童观念、形塑全新的现代儿童群像。童书译介出版是可行的现实路径,作为权威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赞助人或出版商在发现符号资本的同时实现了自我认同;作为文化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译者在进行符号资本转化的同时实现了职业认同;作为规范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评介者在深化符号资本的同时完成了群体认同。三类知识生产者积极推动童书译介出版繁荣发展,译介出版之新知成为解放、改造儿童的有利工具,译介童书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新媒介,知识生产者获得了为儿童发声的话语阵地和相应的话语权力。由此,对知识生产者的研究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效的切口,去审视知识分子的话语身份和话语强权是如何与儿童现代性问题相联结的。  相似文献   

9.
黄清清 《今传媒》2010,(12):46-48
本文采用民族志的方法,选取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的留守儿童为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以探寻他们对媒体建构的城市图景的解读。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文化身份对于他们的解读有着重要影响,他们的解读中既有对媒体内容的认同、妥协,也有对抗,并且使用农村的话语来进行描述,带有浓厚的农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1):47-53
网络求助文本是求助者通过话语寻求社会救助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对"轻松筹"、"微爱通道"的三个案例的话语分析发现,求助者通过伦理叙事、自我标签化、道德化叙事建构自我的"弱者"身份,通过"悲情叙事"进行情感感染及动员,通过"自证""他证"方式建构与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整个话语表达的核心在于构建求助者和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分析来看,目前的信任关系主要建立在道德因素、熟人社会网络、语言的认知及判断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李镓 《新闻界》2015,(3):7-12,39
本文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未婚"打工妹"进行身份问题的研究,在诠释其日常话语和行为实践的过程中,描摹并极力还原当前我国未婚女性新型打工者的现状及"边缘"形象,并将其纳入媒介化社会下,分析其为适应城市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维护过程中体现的主体性。以生命史的视角剖析"打工妹"在婚姻选择中体现出对自我个体命运的把握无力,凸显其在城市和乡村对立空间中成为双重边缘人的尴尬与分裂,并指出其背后的根源为制度性资源支持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车贴流行语是新一代年轻人文化心态的一种话语缩影,是他们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当今的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向的窗口.年轻人通过话语表达来尝试构建身份,通过解构和自嘲来消解权威,通过释放梦想来获得存在.车贴流行语,也反映了时下年轻人的社会心态转变,从"速度焦虑"到"不慌不忙"的转变,从"群体取向"到"个体取向"的转变.年轻人的激情既需要释放,也离不开权威部门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民俗学者过去比较注重搜集村落的地方知识。对他们而言,理想的村落传承者需要"沉默慎重",不可强调个人观点。笔者认为该认识缺乏对他者生命的想象,因此有必要将民俗学的研究方向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学科转向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访谈对象的自我叙述是最重要的研究素材。生活经验的叙述不仅是事实的罗列,而是通过叙述排列事件,并通过赋予事件意义建构"事实"。以往的民俗学不重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只关注对"民俗"形成的叙述。这种研究取向忽略了个体经验的多样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自我的叙述产生出"自我"本身。而自我叙述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自发行为。我们有必要了解访谈对象的生活经历全貌,包括他们的主观解释。民俗学的"口述"研究不再限于民间文学领域,也开始进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叙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的特殊性常被人谈及,并使该群体异于其他群体。从农民工的社会空间入手,利用语料库工具,研究农民工社会空间的话语生产过程及特征,以寻求农民工作为特殊群体的边界。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空间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话语对其职业空间、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三个维度而被生产,并兼具“内在闭合性”与“外在开放性”的空间形态,这直接导致农民工群体被圈在这个内在限制性的空间内;而外在的力量,尤其是占有话语权的媒体或政府,则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出入,并利用这套话语体系继续巩固其内在闭合性的特点,两者最终的矛盾导致了空间的“地盘之争”,即农民工群体要求扩展社会空间的诉求与媒介话语生产出的人们对于农民工社会空间固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并最终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18.
2009年两会期间,针对农民工群体创刊并发行的手机报"打工E族"成为一大亮点,农民工通过这一平台关注"两会"、参与"两会"话题讨论,建言献策,政府和这一特殊社会阶层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局面受到会内会外的好评。本文以此为契机,对湖北省武汉市农民工阅读手机报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式问卷调查,拟从实证的角度考证和探寻:"打工E族"手机报是否从根本上扩大了农民工的公共话语空间,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建构农民工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9.
传媒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影响着城市居民对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接纳,京沪穗六家报纸的文本分析表明,六种再现类型易于使农民工被他者化、边缘化,易于强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促生群体歧视反应。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3):47-54
本文以符号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视域,对表情包的符号"内爆"所致的意义错乱、刻奇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表情包作为虚拟社会中一种新的话语和行动象征,在戏谑精神和刻奇主义的掩盖下,具有消极抵抗和自我解构的修辞意义。通过表情包这一病毒式传播的图像"武器",新生代网民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而这种竞赛性、消解性的图像政治,也将导致符号去主体化后的自我"内爆",并塑造一种游戏的、可供消费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