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诗文创作大都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紧密相联。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思想特色,往往会在其诗文创作中表现出来。作为处于玄风盛行时期的文学家,嵇康的诗文创作中具有着强烈的玄学个性,在一定层面上显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2.
朱彝尊作为清初大儒,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是与王士祯并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文创作和诗学思想备受研究者关注。朱彝尊自幼深受经学的陶养,然而,他的诗文理论、诗文创作与经学根基之间的密切关系尚无人论及。本文以朱彝尊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考察他的经学根基对他的诗文理论及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诗文创作虽无大的建树,但仍然对明代诗文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在诗文创作上为革除时弊,挽救文风,众多文人提倡古代的风雅精神,然各有变化。在元代诗文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影响下,明代的文学理论以辨证接受的态度,对前代文学取长补短,并从创作实际出发,构建新观念新理论,从而作出卓越的建树。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之诗文传到朝鲜后,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等方式表达了对其作品关注和欢迎,同时也对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复古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提出指责。虽然朝鲜文人的评价多受中国文人的影响,但这些褒贬不一的批评是对中国李攀龙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对李攀龙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末季世中的西蜀文人群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与熏陶,他们具有强烈的“复古情结”和“崇雅心态”。这些文人士子出于补救时弊和端正文风的良好初衷,自觉秉承了传统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观,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出没二雅、独标高格,提出了“清丽”、“雅正”的诗文创作主张,其文学思想和审美意趣与当时文坛上“斥浮崇雅”的思想潮流同鸣共奏,与昭宗一朝推尊盛唐梦寐中兴的美好期望应节合拍,在唐末众芳竞艳的文学思潮百花园中芬芳四溢、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6.
北宋遭受迁徒、贬谪之苦的诗文家众多。北宋人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诗文,在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上与前人(特别是唐代)的有所不同,大多表现出高矿平远、淡泊闲吟、乃至戏谑调侃的特征,实现了对传统贬谪诗文以悲为美、且多表现哀怨愁苦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陈继儒是晚明时期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名士,他与嘉兴文人交往十分密切,很多诗文的创作都在嘉兴展开,嘉兴诗文交游成为帮助他谋求生计、增加识见、形成学术思想及创作风格的重要活动。本文通过对陈继儒在嘉兴的行踪遗迹及其与嘉兴名士的诗文交往情况进行考述,全面探索陈继儒的思想及诗文创作来源,同时也展现晚明嘉兴文人的创作及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历经梁、陈、隋三朝,身居高位却不婴庶务,佞信佛释却为"狎客".江总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被称为一代"文学辞宗".考其年谱及诗文纪年,对研究江总思想与诗文创作以及陈代诗歌创作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除创作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有大量的诗文及其它创作,而不少诗文与《聊斋志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都是蒲松龄表达"孤愤"人生体验及丰富情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自弱龄奉法",从小接触佛教,再加上生而颖悟的自身条件、佛经大量传译的文化氛围,使他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佛事,润改佛经,与高僧辩论、交游。这一切都使佛学渗透在他的思想、灵魂深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他的佛学般若思想,在他对佛经的注解中以及在诗文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文人创作的五、七言四句小诗渊源流长 ,作家众多 ,内容广泛 ,表现手法多样 ,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着重探讨了小诗的形成、发展以及小诗的创作队伍、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南北朝小诗的不断完善、成熟 ,为唐绝句做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家族文化中的国民性格呈现着多种病态特征,对此,20世纪的许多作家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审视和批判。世纪之交,长篇小说《羊的门》立足于现代乡村,多层面考察了传统宗法文化与现代权力世俗化联姻背景下乡村国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特征,深刻揭示了国民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吴均是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在众多的文学史及文学思想史著作中都有过对其诗文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成就的简单评述,但少有全面深刻的研究,多数停留在互相引述或对某一类作品形式的探讨上,可以说是湮没在了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复杂的文学艺术历史时期的繁华喧嚣的研究里。故而本文旨在对吴均诗文作品进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他的文学成就的各个方面作以整体研究,期与学界进一步研究并探讨这位在同时代和后代文坛上都产生过很大影响的诗人、作家。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名家,因七绝成就突出而倍受后人青睐。这与他的七绝具有高度的转折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转折手法的类别。转折艺术的意义和作用、转折艺术的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同为"新文化运动"文学巨匠的林语堂和鲁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志同道合,然而后来两人在文学的社会功用上产生分歧,继而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文学道路。从家乡环境、家庭背景和留学经历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位作家的思想渊源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当下某些文艺批评,颇有所据失当、立论偏颇之嫌,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似是而实非的推理。有效的文艺批评,必须做到两点,即理由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唯有科学的文艺批评方能彰显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辟佛的韩愈和崇佛的柳宗元在唐代华梵文化交流的大环境里皆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文化的熏习。由于作家的个性、经历、对佛教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作品吸纳取向的差异。汉译佛典对韩愈的影响表现于诗歌,对柳宗元表现为寓言。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20.
大西南诗人的活动,成为新时期中国大陆新诗流变的先兆,中国新时期诗歌运动最真实的缩影。这个史实显示大西南的区域化具有某种特别的影响本地区诗人的化动力。《大西南化与新时期诗歌》有关区域化性格理论视角的合理选择及其成功运用,对新时期中国新诗流变区域化动力的成功探索,成为这本专最让人珍视的学术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