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其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其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3.
信息     
■六部联合启动“阳光工程”4月7日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目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  相似文献   

4.
一、职业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院校习惯了培训学制的固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多变性、及时性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转移就业为第一需求和目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我们先后到郴州、益阳、湘潭等市、县、乡、村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进行了认真详细地调查。通过调查,深刻地认识到培训与就业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1、培训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目前全省剩余劳动力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十五”期间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万人。发展以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的劳务经济已成为农业地区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经…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实现河南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城乡二元结构、供求结构性矛盾以及技能素质不高等相关因素造成了河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应当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推动实现河南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三是优化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四是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五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服务;六是积极推动城镇服务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才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现以体能就业为主向技能就业为主的转变,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和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福建武夷山市广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途径,已形成长效机制。该市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农村劳动力户籍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房屋中介、个体办证、法律维权、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及档案管理、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乡镇、街道也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站,村级配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联络员。市里每年还给予乡镇服务站经费补助.激发了他们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推荐培训的热情。市劳动保障、农办、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协同各类培训机构,引导企业建立上岗培训制度。推行就业资格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景愿,包括景愿度、自我条件景愿、薪酬期望值、就业地域取向、转移就业忧患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转移就业培训的诉求,包括诉求度、培训内容诉求取向、培训时间诉求取向、培训经费诉求取向(对政府补助的期望值、对政府补助额度的诉求、自我支付的愿望额)、培训地点诉求取向、培训机构的诉求取向等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转移就业培训的需求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就业培训、职业学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服务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厦门市在建立和完善沿海现代工业基地,尽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进程中,通过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促进其向二、三产业转移。2001年全市共举办64期培训班,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达2799人,其中1929人当年实现了就业转移,就业率达68.91%。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我们突出做好“三个结合”,努力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