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经济诉讼的一项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调解制度也存在看法官和当事人、法官调解与法律适用等诸多矛盾.这就要求法院通过制定相应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完善激励机制和改善实际操作方法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调解制度的弊端也逐步显现:调解制度的强制性,违背了当事人合意的原则;调解程序的非规范性,导致法官随意性过大等。在司法实践中,可采用调审分离、建立专职调解法官制度、强化自愿原则和处分原则等措施对调解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具有“东方经验”美称的我国诉讼调解制度,历经立法与司法政策的多次变迁,亦受到了来自理论界的挑战,但由于其在排解纠纷、消解矛盾、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独特作用而得到了新的认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既是对此前各种争议的回应,又是在新形势下就完善民事调解制度、提高司法能力以促进和谐社会之建构所作之重要制度安排。其程序完善主要体现在对调解的启动、调解方案的提出、调解的期间、回避、方式等问题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建立了促进、保障调解协议得到切实履行的民事责任机制和调解担保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包括法院调解和《民事诉讼法》第51条所规定的当事人自行和解,但前者过于突出法官的职能,容易导致法官权力的扩张和滥用;而后者规定过于松散,对当事人缺乏制约,和解效率不高。在美国,判决要约规则作为诉讼和解工具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运用。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应在保障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判决要约规则的经验与方法,最大限度地规范诉讼和解程序,进而实现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和优化诉讼资源配置等多重社会目标和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不确性是法院加强调解的逻辑前提,法律文化传统是法院加强调解的文化原因,司法资源的不足是法院加强调解的经济考虑。法院调解在我国现行运作的过程中存在有待克服的弊端,即法院调解所确立的原则内部的不自洽,具体运作过程中法院调解具有强制性色彩。应通过切实保障自愿原则,保障法院调解中当事人双方享有平等的地位,在法院调解过程中,置法官以中立、公正和消极的地位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以更好地发挥法院调解解决纠纷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面对亲属间财产争讼频繁的社会变动情势,宋代法官擅于运用儒家人伦情理铸造亲民形象,在司法调解时重视以法促调、释法说理与解疑工作,以感化争讼者接受调解以息讼;当儒家人伦情理对于亲属间财产纠纷调处无效时,又不囿于情理,而是在证据定谳事实基础上转而依法判决。宋代法官这种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礼法并重的化解亲属间财产争讼的司法艺术风格与精神,无疑为我们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是对中国古代家产司法无确定性学说的一种纠偏,同时能对当下民事司法中轻忽依法判决、依赖强制性调解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院调解的既判力,各国立法不尽相同,学理上亦多有争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两则真实案例分析了法院调解的特征,认为法院调解程序的非严格性和调查事实的不完全性导致了调解与判决存在诸多效力差异,一旦民事调解书所确定的法律关系成为后诉中的先决问题时,不应赋予其约束后诉法院的预决效力。当民事调解存在瑕疵甚至错误时,不必局限于通过再审程序进行救济,法官可以通过合理的文义解释灵活地处理纠纷。  相似文献   

8.
由于成文法自身的固有缺陷,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促使司法活动理性化,能够解决疑难案件,促进法律的正确适用,并能防止法官司法的恣意,实现看得见的司法公正,使民众树立法律信仰,从而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但法律方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工具性、运用中的不确定性及异化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应该通过加强法律方法的教育和培训、保障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对司法的充分参与、完善判决理由的公开制度和案例指导制度来保障法律方法在司法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9.
民事速裁程序有其独立的地位和含义,它的设置体现了裁判效益理论、司法为民的精神以及诉讼效率的理念。因此在程序建构上,民事速裁程序适用于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简易民商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选派资深法官采取独任制进行审理。民事速裁程序体现了效率和公正的统一,应采取简便多元的送达方式和调解为主的裁判方式。其审限不宜过长并实行一审终审。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民事调解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不当调解,其中以硬性调解和恶意调解最为典型。针对硬性调解可采用的对策有:坚持司法独立原则、科学构建调解考核标准、把握民事调解的内在规律、把调解与执行有效衔接。针对恶意调解的对策有: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加大违法成本、需要法官高度警惕、重视调查案件的事实真相、落实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民事习惯具有软性特征,更利于定纷止争,实现司法和谐。民事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启动有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个路径。具体的运用中,要区分调解和裁判两个不同的运行路径,并要注意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遵义仡佬民族自治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合理运用仡佬民俗习惯来解决民事纠纷,在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为此,应构建在民事审判中运用遵义仡佬民俗习惯的机制,更好地实现仡佬民俗习惯蕴藏的法律价值.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民商事调解担保作为一种诉讼担保方式,通过法官的指引介入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程序中,经当事人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约定由一方当事人提供担保或者案外人同意为当事人提供担保,从而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强化调解功能。民商事调解担保制度的适用,提高了民商事案件调解率,降低了调解案件执行申请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诉讼程序复杂、持续时间长的弊病,有效节约了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4.
诉讼调解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相对于严格的判决,调解结案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立法上强化调解,并不必然削弱法律的权威,也不必然带来强制调解现象。我国民事调解立法应当明确地将调解作为诉讼结案的重要方式,强化法官的调解职能,调解程序的设计也要有利于当事人之间的彻底沟通,提高调解结案率,以更好地发挥调解的消弭纠纷功能。  相似文献   

15.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2,27(5):54-58
现存的"东京话本"形象地展示了宋元时代东京的"市井"风貌。东京的市井名胜,为小说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而市井人物活动又反衬出名胜的市井色彩。东京话本描绘了当时东京的多种社会民俗:节日民俗为故事发生提供了特定的时空框架,也使叙事本身濡染了市井节日情调;婚嫁习俗则以场景形式再现了市井东京的嫁娶风貌;而宫廷贵人、未发迹的英雄和落第士子、市井细民、市井义士和无赖等则展示了东京市井人物的层次类型。它们为我们了解北宋的东京习俗、东京社会民众心理和东京的市井文化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民事案件“执行难”已是司法进程的一大困扰。对此,司法实践将民事执行调解作为执行形式之一。然该执行手段仍未得到立法上的承认。从理论原理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存在其可能性;从其确立意义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备必要性;从司法实践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有可行性。故将民事执行调解纳入立法规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民间调解中的民间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是一种民主协商的纠纷解决机制。这就决定了民间法进入调解的途径必然是通过当事人的选择。然而,当事人对民间法的选择不能违背、规避国家法的强制性规定,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损害国家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民间法在调解中的运行可以变更甚至取代国家法。  相似文献   

18.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变化,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逐步显现,并对法院形象与司法公正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成果,果断的废除法院调解制度,建立和完善诉讼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9.
法官解释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官对法律解释坚持什么样的司法哲学将直接影响着法律适用的效果。我国的特殊国情无疑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其实,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法官在进行自由裁量时享有多大的自由或者受到多大的限制的程度问题。二者在和谐社会和法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各有千秋,法官有责任通过法律解释活动在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之间维持一种有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