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论是教师还是广大学生家长,如果问他“阅读”与“写作”关系,回答多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阅读就能写好文章”等。可是,很多人也发出困惑的声音:我读了不少的书,可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好文章?阅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吗?  相似文献   

2.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I justpicked it up。”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诸多困惑或纷争,皆因与相关重要范畴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有莫大关系。比如阅读目的是读懂、应用、应试,还是应性、表现与存在之于“占有性阅读与存在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是否只需要批文入情,达致对情思的捕获或对文化意蕴的发掘就可以,还是要再返回形式,揭示形式表现的秘妙,为言语表现与存在蓄势之于“常规性阅读与语文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教育要注意文类特点,训练学生的体式语感,可如果遇到文本的跨体创作现象时,是否也要死守适体阅读的原则,这又与“适体性阅读与跨体性阅读”的理解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廓清语文教育的雾障,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育的品质和境界,必须对相关范畴的内涵加以仔细辨正。  相似文献   

4.
“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是初中英语测试题中的重要试题之一。适当运用好阅读理解试题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英语考试的总成绩  相似文献   

5.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传统语文阅读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阅读者进行自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表达的一种好形式,也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一条很重要的措施。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在实施语文薪课标的当下.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动笔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  相似文献   

6.
陈慧 《现代语文》2014,(5):119-120
经常听学生家长抱怨孩子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一块失分较重,有许多孩子自身也感到阅读理解难以把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确实不如背诵、默写那样基础、那样好把握,它更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检测。如何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少失分、不失分?笔者认为遵循现代文阅读规律,把握原文基本信息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人说“答案全在原文里”不是没有道理。而在实际练习中,很多学生不会阅读,不能正确地把握原文,因而更谈不上正确答题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性,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7.
张梅 《成才之路》2009,(9):34-34
阅读理解是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考题。新英语教学大纲也要求中专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随着应用语言越来越多地受到英语教学界的接受、运用和共识,阅读理解题在高职英语考试中肯定要增强。同时教学大纲在“一般目标”中要求“除课文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字左右”,“每分钟50~60个词的阅读速度”。因此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阅读理解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泛读是广泛地阅读,也就是“多读”。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就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是“会读”。上升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读好”。三者中“会读”尤其重要,泛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于英语课文的教学,如果只限于文字理解,只能称作“初步阅读”。若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写作风格、主题思想等进行分析、讨论,则上升为“深层阅读”。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阅读理解的角度上说,阅读离不开感悟,也不能没有思维。一方面.汉语言重“意合”的特点决定了语文阅读应十分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要下功夫去感悟语言,做到“心领神会”。同时,现代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的相互作用.阅读个体的原有经验、心理图式、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文化积淀将对阅读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考现代文阅读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以及初步的欣赏和评价能力。考生如果要在阅读理解上拿到好成绩,提高正确答题的命中率,就要在现代文阅读解题时掌握“三准”,即准确理解、准确定位和准确表述。  相似文献   

12.
欣赏阳光     
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题型:“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等等,透过字面,揣摩命题者用意,不难发现这样一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2006年武汉市语文中考说明也依然把“词句理解”列入现代文阅读考查范畴。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亟需培养学生结合文本理解句子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面对这类句子理解题型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课外阅读越来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任何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学生如果还未形成阅读习惯,那这个地区、这个学校的教育就有点危险了,就有必要采取行政措施加以推进了——先“逼”读,后“悦”读。在推进之前,如果思考、解答好以下七个问题,那高效的阅读一定会随后而至,学生阅读的兴致也会越来越浓。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图式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视角,采取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考察多媒体“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对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视听说型”和“文本型”阅读前导不仅能弥补专业背景知识缺省对阅读理解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ESP阅读理解的概念框架,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2)在提高ESP阅读理解效果方面“视听说型”阅读前导显著地优于“文本型”阅读前导。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诸多困惑和纷争,皆因与相关重要范畴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有莫大关系。比如,阅读目的是读懂、应用、应试,还是应性、表现与存在之于“占有性阅读与存在性阅读”的理解;阅读只需要批文入情,达致对情思的捕获或对文化意蕴的发掘就可以,还是要再返回形式,揭示形式表现的秘妙,为言语表现与存在蓄势之于“常规性阅读与语文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教育要注意文类特点,训练学生的体式语感,可是遇到文本的跨体创作现象,也要死守适体阅读的原则吗?这又与“适体性阅读与跨体性阅读”的理解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廓清语文教育的雾障,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育的品质和境界,必须对上述范畴的内涵加以仔细辨正。  相似文献   

16.
阅读理解始终是拉分的大项.在最后三个月的时间内,如果你有心,你的阅读理解一定能提高一定的分数。那在短期内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提高阅读的分数吗?有,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还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性。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下的阅读课堂教学也确实呈现出气氛热闹活跃、对话多元深入、思维积极深刻的新景观,面对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如果陶醉于学生回答的“精妙”,折中于学生解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诸多困惑和纷争,皆因与相关重要范畴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有莫大关系。比如,阅读目的是读懂、应用、应试,还是应性、表现与存在之于“占有性阅读与存在性阅读”的理解;阅读只需要批文入情,达致对情思的捕获或对文化意蕴的发掘就可以,还是要再返回形式,揭示形式表现的秘妙,为言语表现与存在蓄势之于“常规性阅读与语文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教育要注意文类特点,训练学生的体式语感,可是遇到文本的跨体创作现象,也要死守适体阅读的原则吗?这又与“适体性阅读与跨体性阅读”的理解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廓清语文教育的雾障,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育的品质和境界,必须对上述范畴的内涵加以仔细辨正。  相似文献   

19.
201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通读陕西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不难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运用“中心词”定位法,准确把握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词”,那么就可以轻轻松松、事半而功倍地破解。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如何运用“中心词”定位法解读2013年陕西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呢?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入乐之着”,小学生年龄小,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的兴趣,不认真地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