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2.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3.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4.
诗教散谈     
王玉贞 《中国教师》2010,(16):51-53
<正>一、诗教及其意义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  相似文献   

5.
有朋友将《论语》中有关《诗经》方面的内容,以《孔子教诗》为题,攒成短剧的形式,现征得朋友录之于下,以为教师佳节的礼物,以飨读者. 孔子立于庭院之中,沉吟道:“诗三百,诗三百.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作诗的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呵.’”(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为政) 这时,孔鲤快步恭身穿行庭院. 孔子:鲤儿! 孔鲤:(恭身应答):爹爹! 孔子:鲤儿,你学诗了么? 孔鲤:还没有. 孔子:鲤儿呀,不学诗,说出话来就不会得体了. 孔鲤:是,我这就去学.(下)(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常听到学生如是说:"又要抄了.""放假几天这些卷子做得完吗?"语文教师如是说:"礼拜一交上来的作业最差了,抄点生词都抄不像!""这几个字,像什么东西!"……学生为什么要抱怨?教师为什么要抱怨?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成语"呆若木鸡"源于<庄子>: 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相似文献   

8.
古文今解     
[古文] 太宰①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的心情特别好,孩子们问我为啥?我说:"因为今年是<黑龙江教育>创刊60周年."孩子们又问:"那与你有什么关系?"我说:"因为我是她的老通讯员呀!"孩子们似乎若有所思,忙又追问:"你与<黑龙江教育>咋那么有感情呢?"一句话问得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思绪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我与<黑龙江教育>的情缘又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吃晚饭时,妈妈特意做了我爱吃的,但我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 "洋娃,咋不吃饭?饭不好吃吗?"父亲问道.我没作声."你有什么事?"父亲又问.我摇摇头."那为啥不吃?"父亲第三次发问.我哽咽了:"学校要收学费了……"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12.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我想任何一位老师,不怕不会"教",就怕不学他人好的教法.这篇文章中学一点,另一篇文章中再学一点,一点一点地不断积累,好的教法在不断增多,何愁教学水平不提高呢?近日有位好学上进的老师问我:"李老师,您喜欢读哪一种教育杂志啊?"我随口答道:"我喜欢读<小学教学>杂志,因为她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杂志,每月一期,每期刊出40篇左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1 问题的提出 课外活动时间,一位初二学生问我:"3-2等于多少?"我反问:"你认为等于多少呢?"学生想了想回答:"等于-9.""你是怎样算的?""3-2=-32=-9."我又找来水平相近的两位同学,他们作出了同样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写<芝麻开门>的作家祁智曾和一个小朋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我就在书中等你. "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我与孩子们的约定.  相似文献   

15.
在我组织孩子们喝水的时候,王琛端着杯子走过来对我说:"王老师,你瞧,这杯子壁像不像面镜子?"我看了看,笑着问他:"你觉得呢?"话音刚落,正在喝水的几位小朋友都争着回答:"不像,不像,人脸怎么会变形呢?""挺像的,能照出人来.""又像又不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我想起了本周还有一节常识活动,课题就是<有趣的哈哈镜>,这个活动按原计划应明天才上,但是看到孩子们对这个问题这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这么高,我决定现在就来进行这个活动.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曾子"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受其启发,我开始引导、组织孩子们进行"每日三问".一问:今天,我努力了吗?二问:今天,我有收获吗?三问:今天,我快乐吗?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三问",是因为我一直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一个能不断努力与超越的人;一个能创造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一个能享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18.
六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堂<思想品德>课,我是这样开始的: 当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思想品德"四个字后,我问道:"同学们,这节课是<思想品德>课.大家仔细看看,‘思想品德'这几个字有什么特别?"学生们想了想,说:"‘思想品德'四个字中有三个字是心字底.""对.那么,这门课主要要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做一个有高尚心灵的人."有一个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9.
妈妈总笑我是"乌龟""骆驼",我不明白其中缘故,便跑去问妈妈:"妈,我又不是乌龟,为什么你说我是乌龟呢?""因为你从早到晚是一样的--慢吞吞.""我每天还叫你起床呢!"我不服."是吗?"老妈冷笑一声,然后说,"你哪天不是叫我起床之后,自己又跑去睡了?"听老妈这么一说,好像是有这么回事.老妈又说:"你自己想吧--"  相似文献   

20.
青春是什么     
"时髦的服饰、丰润的容颜、乌黑的头发、强健的身体、不羁的言行,这就是青春吗?"我仰头痴问上帝.天庭中传来一个肃穆的声音:"不只是这些.""那是什么呢?"我追问道.上帝和善地笑了:"你自己去寻觅答案吧.找到了,回来告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