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常规手段,调解在现代社会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国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应当协调好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完善我国的大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2.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东方经验"之美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如法官出于绩效考核的考虑,会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当事人,出现"和稀泥"、"以压促调"、"以判压调"、"以拖促调"等异化现象。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让法院调解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结合刻意曲解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对曲解性法院调解用语进行基本界定及类型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价值衡量,从行为规范与程序规范的角度谋求调整曲解性法院调解,实现其应有的促成调解功能,并避免其对法治事业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院调解与审判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调审程序合一;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是调解;偏重调解构成了我国民事审判程序的主要特征,使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成为"调节型"的。但是,笔者同意学者王亚新的观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调解型"审判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审判人员总是以每个案件的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都可有其独特性的过程和结果来对抗一切怀疑与批评,与此同时,他对任何一个案件的处理也总是有可能不断地受到怀疑与批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必须根据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现存的诉讼法律制度之一,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对诉讼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有利于司法体系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的缺陷和不足对司法公正和法治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阻碍了法律权威在人们心中的树立。在谋求多元化多渠道解决纠纷的背景下,法院调解制度不应被废止,但必将面临符合社会需求的重构和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法院结案方式的一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利弊和改革也是学者们广泛争论的问题之一.应从法院调解制度为何存在入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冰雪运动纠纷具有跨区域、偏专业、重衡量的特性,适合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予以解决。 “法院+雪场+x”机制的实践经验表明,以法官进驻雪场的方式现场调解纠纷,能够有效提高调解的规范性,便于当事人 “接近正义”。同时保险公司人员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 但该机制仍存在诉前调解性质不明、价值导向错位、案件分流标准粗略、诉调衔接不佳、调解主体多元性受限等问题。就此结合我国的司法传统和现代调解制度,并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和德国的调解经验,针对冰雪运动纠纷的诉前调解问题提出,应当坚持人民调解的性质,并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追求效率,同时针对纠纷的不同焦点做出类型化判断,通过程序的设置确保正常的诉讼救济,以及建立冰雪运动员、体育法专家等专业人士参与调解的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权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权力,担负着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纠纷的功能,主要包括审理权和裁判权两个方面。在基层法院的民事案件审判工作中,可以发现,民事审判权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尤其是调解、简易程序等方面,有其优势但也暴露出种种缺陷。因此,分析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权并提出相关建议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法院调解结案率在2000年前后出现了剧烈波动,从起初的逐年下滑转而不断向上攀升,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当事人的诉讼观念转变及法院案件压力增大等因素均成为导致法院调解结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反思也引起了司法政策的转变,又使得法院调解制度重新受到重视,法院调解制度成为民事司法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受传统调解文化及当代国际上“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的影响,并在我国大调解的氛围中,行政调解制度获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实务界,从中央到地方都以积极的态度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制度,但未臻成熟和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有待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和论证,廓清基本问题,完善对策建议,例如规范法律依据、厘定行政调解的范围、完善行政调解主体、完善行政调解的程序、明确调解结果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