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到夏天,在淮北平原上你是很难一眼就看见村庄的。但要想于广袤中找到村庄,又异常容易。你只要看见麦海中,哪里有一岭岭高低错落的绿云卧着,那里面肯定就会藏着一座温暖的村庄。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历来在语文学习中是重头戏,早在古代就以一纸文章定天下。作文的好坏其实反映了学生对字、词、句、修辞等各个方面的掌握情况。如果我们把优秀作文比作是一座高楼,那么,字词句就是建筑材料,新颖而独特的样式就是作者巧妙的构思,修辞细节的运用就是高楼的装修,最终的评改就是高楼的验收。那么,我们不妨让学生结合自身基础,盖出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厦",这当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积累"砖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作文写得好,就像要盖  相似文献   

3.
《济南的冬天》不以鲜亮的色彩和工笔细描取胜,而以素雅的笔法简笔勾勒出济南冬天的精、气、神、貌,可以说是大家手笔的小水墨画,这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高居云天俯瞰大地,对济南的山与城作了简笔写意,尺幅百里,纤毫毕现。文中的“小”字极富情趣和意蕴。在老舍笔下,偌大的济南城成了“小摇篮”(我未曾去过济南,但作为历史名城恐不至于如此秀气),自然周围环绕的也就是“小山”了,下的雪也是“小雪”(这还不够,又以“济南是受不了大雪的”作对比,突出“小”的韵致),而雪后秀气的小山上卧着的是“小村庄”,此景便…  相似文献   

4.
一、积累与运用(l5幻 1.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shuo)jie)呵qjdo) 硕·石峙悴 肥竭珠憔 (zhD刚跳 子晕·和李苗 桅黄唱贮 O竹111叼 白叭习心一 X““叭州勺““J 酵、例寐害 发清梦发 A.酝酿(y自n ni白ng) 寥陶(Ii do) ,枯涸(能) 抖擞(56。) B C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二句是(2分)、‘:‘ A.山朗润起来了,水胀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侠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C.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D.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国家形象修辞"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或者改变自己的形象所采取的符号性活动,是整个国家的官方形象、大众传媒形象、文化与经济产品形象、公众形象等等修辞活动的集合,其中,自然也包含国家领导人的影像修辞。美国白宫发布的总统照,就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国家形象修辞活动。这些照片在修辞上突出表现为"去政治化"、"去礼仪化"、"去中心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背后,又无不包孕着更深刻的政治隐喻,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或者是被泥土擦得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踢沓沓地踏着暮色回来了.那些蠕动的灰白色山羊,像一团团涌动的云朵,唇齿上还弥漫着青草的腥香,往往是一撮胡须被草汁染得绿着,它们也意犹未尽地飘回了村庄里.那些一天在野外觅食的鸟儿,慵懒地扇着翅膀,有些叼着虫子或草籽,有些叼着草茎或细微的树枝,也在暮色里飞回村庄,回到屋檐下或者村庄里那些榆树和桐树树缝间草碗一样的鸟巢里去.在院子里叼了一天虫子的鸡,一只一只回到了鸡埘.在村庄野地和巷道里浪荡了一天看不到踪影的狗,不声不响地溜回家里,蹲卧在被暮色染暗的檐下或大门口.一切生灵都带着怀想回到了村庄,夜晚的村庄是睡觉和做梦的地方. 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地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一粒一粒地稠了,显得越发沉静.夜色让一切都沉沉地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相似文献   

7.
石头汤     
从前有一个村庄,叫"我不快乐村"。是啊,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个村庄是多么不幸了。洪水来了,村庄就会被淹没;战争爆发了,村庄就会被战火焚烧……不幸总是伴随着村庄。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经典范文,该文使用了较多的"小"字。文章从词汇学、修辞学的角度对文中"小"的特殊类型及修辞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片段一--解读文本 师:(板书:很像样)这是一个原本很美丽很富饶的小村庄,课文上概括地说它是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很像样呢?你看,这是河坡,小村庄就在河坡上.请大家按照课文介绍的情景,用彩笔把小村庄画出来,可以吗?  相似文献   

10.
藏剑石     
正村外河滩上,卧着一块大青石,足有一头大象那么大,也像大象那样圆头圆脑、圆润光滑,而且不见半点缝隙。有一天,一位奇人路过河边,他来到大青石跟前,用手指头轻轻一弹,侧耳听了好半天,叹道:"此石中肯定藏着一柄剑——一柄举世无双的好剑!"这话恰巧被正在河滩边捞鱼的村民听到了,回到村里就传开了。于是,大家就在大青石上刻了三个大字:藏剑石。果然,不久之后,便有人听说了此  相似文献   

11.
杜天怿 《生活教育》2013,(10):112-113
"枸杞岛"位于嵊泗列岛东部,是列岛中的第二大岛,以漫山遍布着枸杞灌木而得名。我们乘坐着游轮在东海上乘风破浪,一到目的地,我就迫不及待地跑下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空气中充满了海的味道,使我仿佛置身于海的怀抱。我们向海边进发,随着我们的靠近这股味道也愈来愈浓了。当我踏上沙滩的那一刻,我就被眼前美不胜收的景色迷住了。脚底下的沙子是那么细腻,我一路小跑,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我向远处眺望,大海与天空的颜色那么相近,好似融为一体。一排排浪花犹如千万匹白色骏马奔腾着,冲向沙滩,拍打在岸边的礁石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主席曾说:"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可我们的许多教育者却不管那么多,只要响亮、时髦、好听就行,不管逻辑上通与不通,内容上是否打架,实践中是否能办到,只要说着顺口,听着顺耳就行。在牙克石,有一所中学喊出的教育口号是:"品行第一、学力第一、健康第一、安全第一",那么请问,都"第一",哪个"第二"呢?或许人家说,我们旨在强调品行、学力、健康、安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上一期我们欣赏了夸张的妙用,体会到了在失真中探求真实的奥秘。如果说夸张的有意夸大像是修辞战场上的空城计,那么排比就应该说是摆开阵势、梯队冲锋的大兵团作战了。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类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使用,以起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前面我们欣赏了夸张的妙用,体会到了在失真中探求真实的奥秘。如果说夸张的有意夸大像是修辞战场上的空城计,那么排比就应该说是摆开阵势、梯队冲锋的大兵团作战了。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修辞则是一门讲求语言运用效果规律的科学。因此,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都贯穿着修辞教学的内容。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一种偏见,以为教修辞就是讲辞格,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后面的《修辞复习提纲》就仅列举十二个常见的修辞格。我们认  相似文献   

17.
陈晓洁 《现代语文》2008,(12):105-10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少人将这一精神误解为:既然课程标准不要求、高考中考也不直接考修辞知识,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修辞教学了。由此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忽视语法修辞教学的现状。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语文教学到底需不需要修辞教学,它的教学价值或者说教学的价值取向何在,又应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修辞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化学中有一种"置换反应",反应后能产生新的物质。汉语中也有这种"置换反应",即原有的词序包括字序、语序、句序对换后,翻出新意。这就是"易序"的修辞手法。一、巧用"易序"修辞能改变语意重点。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不说成"济南的冬天"呢?原来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界对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和任务,认识不很一致,影响着修辞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亟需注意的问题。(一)认识分歧的由来从社会上看,对于“修辞”是什么,认识是十分含糊的。有的把修辞同写作等同起来,有的用“语法”代替修辞,有的认为修辞就是使语言用得优美生动。这就产生了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认为学了修辞,就能写好文章;另一种偏向是,认为修辞没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背上的小书包里,沉淀着过往的年华。那些年,阳光温热。我们几个小伙伴,背上都有一个小书包,书包不大,却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幸福。我们背着书包,在明媚的春日,手牵着手,一同走在上学的路上。时光是那么慢,太阳是那么暖,我们在路上,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