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这次迁徙与海禁已经注定了一百五十年后一幕历史性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清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几经调整,多次变化。从顺治入关到宣统覆亡,大体可分为允许贸易(1644~1654)、严厉禁海(1655~1683)、开海贸易(1684~1756)、闭关锁国(1757~1841)、被动开放(1842~1912)五个阶段。要全面论述这五个阶段的情况,颇费笔墨,现仅就相当重要但说法不一,且为中学历史教学界长期忽视的“开海贸易”阶段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留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与限制。  相似文献   

7.
《字汇》的语音材料因来源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对几种相关韵书、字书部分音注材料的对比、分析可知,《字汇》反切的来源是《洪武正韵》;直音的来源则主要是《篇海》一系字书,最主要的是经过南京人李登校订的《重刊详校篇海》;除此之外,则来自梅膺祚自己的方言。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由开放走向封闭。在这大背景下,福建的海外贸易港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初,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掌管对琉球等国的朝贡贸易,在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同时期的福州港却默默无闻。到了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往福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开始走向衰落,福州港取而代之在中琉贸易中的地位,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最重要港口。本文拟对两个港口地位的转化做一个比较研究。一、泉州港与福州港地位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明朝建国之初,由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有不少敌对势力逃到沿海岛屿及海外诸国,同时期倭患四起,这两股势力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的统治,明太祖下令禁海。据史籍记载“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  相似文献   

9.
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的官方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互市两种。根据当时朝鲜国内政局的变化,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与特点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处于反复与缓慢发展之中。其间问题最多的是洪武中期前后,表现形式为官方贸易时断时续,有失常态。贸易,离不开政治。明王朝从一开始就推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对朝鲜更是始终予以特别重视。然而,终洪武之世,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却很不稳定,于是引致官方贸易屡生摩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朝鲜王朝建立以前,朝鲜当权者在对待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威胁——“北元”的问题上,与明朝存在着根本对立的政治分歧。或者说,操演着两面讨好的政治游戏。同时朝鲜“贡不如约”,不遵守“常制”,态度又缺乏诚信,每每诉难,强调客观困难,尤其是朝贡和互市的商品经常存在质量问题。当然,明太祖的大国思想有时也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10.
海西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规划,两岸实现"三通","海西区"包括粤东地区变成吸引台资的热点地区,同时,台湾是粤东地区的重要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近年来,粤东对台贸易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但同时存在着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ECFA政策利用率不高和直航航线效益不好等问题。因此,应提高优惠政策利用率、粤台产业融合及发展对台小额贸易等,促进海西区对台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海外众多国家有着商贸往来,居泉蕃商为数不少。这些蕃商不仅带来了海外奇珍,而且也带来了绚烂多彩的域外文明,丰富了泉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史称与西方国家"一口通商"时期。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为广州十三行所垄断,对西方社会及中国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衍生了中西丝绸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下,官、商、民围绕猪鬃贸易统制政策的存废,进行了博弈。最终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国民政府于1945年10月取消了猪鬃的贸易管制,自由贸易得以恢复。统制政策的废弃之争反映了国民政府关于战后中国外贸经济发展取向的矛盾心态,但统制政策的废弃有利于战后猪鬃外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国内的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商业与贸易有了较深的认识,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国家都有开展对华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此时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很强烈,福建对日贸易飞速发展起来,在规模、人数、范围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商品种类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此时福建的对日贸易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宋与高丽时期的海外贸易是中朝贸易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其中所载的官方交易物品不仅包括衣带、仪仗物、布帛、金银铜器、土特产等多种类别,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制作精良的名优产品。由于这些交易物体现了不同于民间交易物的"朝贡"色彩,并反映了宋丽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联系,同时显示出了当时的海外贸易网络属性,因而成为宋丽两国社会经济史和海外贸易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的变革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海外贸易的构成和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起了“质”的变化。英国海外贸易暴露的弱点制约着英国发展的后劲,值得后起现代化国家吸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在迁出地上主要集中于闽粤地区,在迁入地上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在南中海地区,移民行为与华商的贸易网络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源起上讲,两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在近代,一方面,移民行为使得华商跨国贸易网络不断扩展,同时也为网络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华商网络的存在使移民行为在新的关照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更进一步拓展了海外移民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海商在明代实行海禁的特殊情况下,仍控制了浙江和广东沿海的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本文通过研究明代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和福州三大海商的特点,阐述福建海商在当时以及现今对中国海上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活动一方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另一方面它还是牵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因之一。西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外商投资活动极其弱小。面对西北地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弱势地位,必须采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真正解决西北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20.
蓝鼎元是清初著名的经世思想家、学者、政治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从发展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论证对外贸易的利益,同时提出了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他是中国近代开放思想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