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友 《下一代》2013,(10):6-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15岁的母亲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承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发展,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2.
孙龙四岁就能够背100多首唐诗、宋词,六岁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十一岁的他已荣获了省市多项竞赛的大奖。并获省十佳青少年称号。2003年7月.仅15岁的他又成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当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发放到他父亲孙伟的手中时。他流下了幸福的泪;人人都说孙龙是天才神童,作为“神童”的父亲.孙伟告诉笔者——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7,(12):33-35
现代社会,神童并不多见,而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却出现了3个神童,而且这些神童分别在15岁、14岁甚至在仅仅9岁的年龄便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这不能不让人称赞这个家庭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 2007年8月,随着9岁的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本硕连读的大学生,成为华人世界有史以来最小的大学生,这个神童之家才为世人所知晓。这个家庭奇迹的创造者叫沈振雄,沈振雄本人就是一个神童,大儿子沈怡谋更是14岁即入读著名的牛津大学。沈振雄这个“老神童”是如何实现神童接力,让两个儿子也成为“小神童”的呢?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实:1978年,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应运而生,迈出了中国超常教育的第一步。20多年来,“神童教育”历经坎坷,几起几落,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神童风潮”愈刮愈烈,无数家长的“神童情结”肆意扩张,也造就了“神童悲剧”……  相似文献   

5.
宁铂,这个“神童”的名字,曾鼓舞过千百万少年儿童,拨动过天下众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弦。 那是1978年,许多报刊报道过一个聪明过人、智力超常的14岁少年,他率先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期少年班,成为众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悠悠16年过去,现实中的宁铂和宁铂的近况究竟如何?这位当年的“神童”如今是在怎样地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认识神童每年高考之后,我们总能听说各种少年英才的事迹,例如今年13岁的孙云翔就读于湖南师大,15岁的宋问之就读于西安交大。还有不少孩子幼年早慧,几岁就能背诵唐诗上百首。媒体还报道过,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这些孩子是家长心中的神童,也常常被称为天才儿童超常儿童。他们成为世人热捧的对象,引发了无数家长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和遐想。  相似文献   

7.
熊国英 《江西教育》2012,(25):17-19
自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第一个少年班取得成功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超前班""火箭班",近几年又与时进称之为"创新人才班""资优生班",培养特殊人才——神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的确,天才不是来自知识精英,而是来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人眼里,周峰简直是个神童!这个从小学到高中总共读了六年书的十三岁少年,居然以总分第七名的好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完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科大的研究生。对此,《新华日报》曾两次做了报道。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周峰真是生就的奇才?周峰父亲的回答是:“周峰是个普通的孩子,只是起步早一些,奥秘就是早期教育。”周峰的父母相信“学前阶段的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一普通的道理。他们对周峰的早期教育是从讲故事开始的,还在周峰婴儿期时就常给他讲故事,这养成了周峰爱听故事的习惯。妈妈有时被周峰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13,(40):31-31
"神童"现象,可谓古已有之。甘罗12岁为宰相出使秦国,大诗人白居易5岁就能作诗,著名诗人歌德8岁就能用德、法、意、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写作。今天,10多岁的"神童"考入名牌大学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还是父母拔苗助长的结果?大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有些人宣称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这是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你只能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  相似文献   

10.
神童悲剧     
宁铂出家了。这个25年前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竟然要靠遁入空门,来消解长久以来积淀于内心的苦闷。而在宁铂的背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失意人生的神童们,正像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25年前,从那个被称为宁铂和谢彦波的“神童时代”开始,像这两个主人公一样,许多神童在“中科大少年班”经过漫漫求学生涯后,最后多归于常人;4年前,以14岁的年龄和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东北神童王思涵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但却因大学期间多门学科考试成绩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神童魏永康,1993年出生,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消费的时代里,"神童心算"不仅仅是一个运算方法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最近几年,"神童心算"作为一种新的运算方法颇为流行。无论是在一些幼儿学校、培训机构,还是在电视、网络上,都能看到"神童心算"的影子。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了"神童心算"后变成电视上的小"神童"。"神童心算"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所谓"神童心算","主要是直接凭大脑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又称快速心算、快速  相似文献   

12.
支玲琳(解放日报记者):作为今年全国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0岁男孩苏刘溢高考取得566分的成绩引起了全国关注。“神童”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不少家长急于一窥究竟。而几乎在同时,—个旨在“复制神童”的民间“种子计划”也被媒体披露了出来。此计划尽管收费颇高,但应者众。当年中科大少年班几位“神童”的命运令人感叹,引发的思考至今余波未平,但为何时至今天,人们对天才神话、“神童”制造的追捧和热情依然热度不减?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公众对神童教育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当时关于神童的宣传报道甚嚣尘上。后来,由于许多神童的后期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神童教育也常常被人诟病,这些宣传也就慢慢淡了。这几年,“神童现象”似乎又热了起来。不同的是,以前宣传的那些神童基本上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科学技术型的神童,如大学少年班的学生,而现在则多数是文艺界的,如:上海的初中生韩寒、广东9岁的张蒙蒙、江苏7岁的窦蔻,还有天津的“著名小孩”———5岁的刘小源。毋庸置疑,这些孩子都是神童,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艺。对于这些…  相似文献   

14.
1977年,从动乱和荒蛮中苏醒过来的中国土地上,突然站立起一位14岁的少年——宁铂,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第1期少年班,一时间,被新闻界和社会公称为“神童”。悠悠17年过去了,这位当年“神童”仍被有些人津津乐道。现实中的宁铂境况究竟如何?去年9月,《中华家教》记者宁向东采访了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的宁铂,并以《寻访当年“神童”宁铂》为题报道了详情。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张军昱 《广西教育》2012,(36):19-19
7月12日,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紧急叫停。之前当地媒体的高调宣传一度让外界对这项改革举措充满了期待。据合肥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称,叫停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学校的做法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有关规定。(7月15日《中国青年报》)当地人管这两个班叫“神童班”。按照计划,这两校招收的学生都将在16周岁以前参加高考,目标直指中科大少年班。现在还好是被叫停了,因为在这个指向性很强烈的目标之下,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这与其说是“神童班”,倒不如说是“学习尖子班”“学习提前班”,或者“学习早熟班”更为确切。什么是“神童”?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往往把能考高分的儿童称为“神童”,更多是把“神童”局限于学校文化学习范围内。倘若假设,一个儿童从小没有书念,跟着一个师傅学电焊,结果几年后,他的电焊技术比谁都好,那他是不是“神童”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显然不是,顶多就是个高级技工而已。但那些能把圆周率背到百位千位以上的儿童,在人们眼里却是“神童”了。那种通过超常规的学习训练,能提前考上大学的,更是“神童”了!  相似文献   

16.
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作文。林则徐八九岁时,老师遇上元宵佳节出题:“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立即应声答对:“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老师对他十分赞赏。又一次,老师领着学生游鼓山。老师以“山”、“海”二字要求学生作一七言联句。林则徐作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一联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所以林则徐自小有“神童”美名。“神童”林则徐@杨一  相似文献   

17.
在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出了一个"神童",许多大人一时难以解答的数学问题,他一下子就能算出来。相传当时的宰相为了弄清"神童"的真假,就把"神童"的父亲叫了去,给了他100文钱,让他第二天带100只鸡来,并规定公鸡、母鸡和小鸡都要有。当时,买1只公鸡5文钱,买1只母鸡3文钱,买3  相似文献   

18.
宁铂出家,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的毕业生多数已不再从事科研工作……有关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的报道或许已经算不上新闻。这个自诞生始就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的班级,今年从他们分别26年后首次举办的班级聚会上,并未提供更多新信息。关注他们。只是由于又听到了一些关于“神童”、“天才教育”失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对智力早熟的儿童,中国的传统称为神童。神童虽不常见,但无论在中国和外国,过去和现在,也时有发现。从大量的资料中,我发现不少神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过早成熟的智力智力早熟,是神童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几岁的儿童,智力已类成年人甚至超过成年人,他们常常在某个领域起步早,进步快,远远超出一般儿童。唐太宗的妃子徐惠,生下来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通《论语》、《诗经》,八岁能文。她的父亲试着让她模拟《离骚》写《小山篇》,她提笔写下:“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后来唐太宗听说了召为才人。唐代著名诗…  相似文献   

20.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去统计过有多少的“小仲永”,关于“雨人”的故事打动过许多人,今天,我们也许要重复一个“神童”的故事,也在重复一个耳朵都听出茧子的话题:谁来呵护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让他在善待中平和地成长。今年16岁的萌萌出生在昭通一个教师之家,一天天长大的同时他也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父亲是数学教师,对聪明伶俐的他宠爱有加,从萌萌会说话起,父亲就教他数数,从1数到100没多久就学会了。在萌萌学会数数后,萌萌又开始随着父亲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在萌萌4岁左右时,两位数的加减法已经是“小菜一碟”,只要一出题,他都能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