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近出土的地下材料为研究秦丞相职官提供了新线索。通过对新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秦有相邦和左、右丞相之分,后两者又以右为尊。在对秦相邦、丞相设置进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可以断定《史记·秦始皇本纪》"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一句的句读应为"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相似文献   

2.
研究者向来把汉代的司徒视为丞相,不同的仅是名称而已,这种偏见严重影响了汉代司徒职官研究的深入。由丞相到大司徒,其间的职权有着重大变化,致使二者的性质不可同日而语。传世文献资料中关于"司徒樊陵"的记载是有误的。司徒的职权有辟举权、荐举权、谏议权、参加和主持"公卿议"之权等,范围很广。司徒的属官有司直、长史、中士等,其中"中士"为传世文献资料所遗。  相似文献   

3.
秦汉建立了丞相制度。“相”的本意是辅助。战国后期,“相”逐渐成为百官之长,尊称为“相国”,出土器物中多见“相邦”,可能是避讳刘邦名而改称。“宰相”在古代大多数时期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一位或数位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君相之间关系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秦始皇用李斯为相,但李斯深知自己的位置。一次,秦始皇在一山上俯见李斯的车骑队伍滚滚而过,他很不高兴。李斯知道后马上减少了随从。秦始皇大怒,追问左右是谁向李斯透露了消息,但没人敢承认,于是当时在左右者一律被处死。这说明丞相对皇帝小心谨慎,皇帝对丞相也存戒心。汉初的丞相一般由…  相似文献   

4.
在华夏诸国的影响下,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大约在战国中晚期建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相权取代卿权,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相邦之下设置有具体掌管各项具体事务的职官如"执帛""正奎""诏宗""使车啬夫"等,世族世官制退出历史舞台,布衣之士得到重用。  相似文献   

5.
太尉是否为秦官一直存在争论,而邦尉一职也不见于文献记载,然而新公布的太尉与邦尉封泥却说明这两个职官在秦时的存在.太尉与邦尉的职掌应该都与军事密切相关,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它们是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与邦尉在秦灭六国前都已经存在,因此二者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职务,而不是一种职务的不同名称.  相似文献   

6.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一)》中简54和简57文本的分析,结合传世文献相近职官的进行比较,认为秦汉史籍所不载的“安民史”当属基层职官制度中的“百石属”小吏,其职能为民事调解、安抚流民等,是民族混融地区为缓和矛盾和便于统治因地制宜设置的职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职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职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秦统一中国后,职官制度逐渐完备,随着封建王朝的延续,中国职官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职官制度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朝代的职官制度如何体现出封建统治的水平,通过它可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学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官职名称,但解释不细,有的还没作解释,下面谨就此作一点粗浅的阐释。(1)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释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10.
冯培红 《家教指南》2001,(3):106-112
敦煌文献和石窟题记中关于中古时代的职官史料极为 丰富,唐代前期河西节度使、吐蕃占领时期瓜州节度使和晚唐五代归义军节度使的职官史料 都有保存,尤其是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职官文献更为集中,以节度使为首的文武幕职设置齐 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五代藩镇官制的体系与规模。本文以唐五代藩镇时期的敦煌职官史 料为依据,结合唐制,阐述了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对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龙和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拟通过对比分析龙与dragon在本质、国俗语义上的差异,探讨如何看待龙的英译及龙文化问题,以达到准确传递龙文化信息、更好地对外传播我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又完整地再次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严复曾提出翻译的三大标准,"信""达""雅",任何一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需谨记这三大准则[1]。要想做好翻译,在熟练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关于优秀教师形象的研究中显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将翻译做得更好,因此本研究通过结合翻译校正实践,浅谈日语历史资料翻译中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17.
孔疏时其"道"这一基本范畴有全面、深入的论述,但只有在时"无"、"易"、"太极"、"一"、"太虚"、"神"等重要概念与"道"的同异辨析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孔疏道器体系推衍的始点和易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动画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错误是对"民族化"一词作了过于简单、直观、静止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民族化"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语境,使之仅成为纲领性的口号而缺少面向当下的实质性研究内容和指导意义.质而言之,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和"当代化".  相似文献   

19.
朱奕冰 《天中学刊》2005,20(3):9-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