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继中先生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在辑校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杜诗注本,这就是南宋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林继中己经发现诸注本中征引的“赵亻叟”注就是赵次公注,也很努力地从《钱注》和《集千家注》中辑入了若干条,但他没有发现第一个征引“赵亻叟”注并征引最多的却是远远早于它们的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本文通过详细比较、分析和考证,发现蔡书所引的19条“赵亻叟”注中,尚有9条失收于林继中的《辑校》中,应当补入。  相似文献   

2.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是清代第一个对杜诗进行全面而详尽校勘的注本。它继承既有成果,以蔡梦弼《草堂诗笺》为底本,参校各种宋本,综合运用史实、地理、训诂、文学、版本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杜诗异文作出精审的辨析和取舍,取得了集大成的成就。其校勘成果基本为仇兆鳌《杜诗详注》继承,奠定了今日杜诗文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期的《杜诗镜铨》,是一部以简明精当、平正通达见称的杜诗注本。注者杨伦大胆吸收前人的注杜成果,择善而从。而他自己的注解和评论又很有创见,其独特的注解方式有以杜诗注杜诗,引《文选》注杜诗,借文法解杜诗等。相比前人,杨伦的注解更加体贴入微。  相似文献   

4.
小引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巳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委员长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副总理也曾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给了杜诗以正确的评价。 历代研究杜诗者甚多,为杜诗作注的人也不少。但是,前人往往忽略了对杜诗中虚词、语法的研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杜诗的理解。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杜诗,  相似文献   

5.
吴树平先生《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80年版 )辑有《风俗通义佚文》 ,这对学者进一步研究应劭该书提供了方便。其中四五三页有从《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影宋本 )卷一九《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注中辑得的一条 (杜诗原句为“五马旧曾谙小径”) ,云 :“王逸少出守永嘉 ,庭列五马 ,绣鞍金勒 ,出即革空之 ,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吴先生标点 ,“王逸”二字旁加人名线。此书《风俗通义人名索引》“四画”亦有“王逸”人名 ,标云 :“佚·四五三”。今按 :此条佚文似非应劭《风俗通义》所本有。理由有二。其一 ,据范晔…  相似文献   

6.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7.
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入杜甫《又呈吴郎》一诗。对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课本注云:"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但吴郎即是远客,该注似有未通。何人插篱,历来颇多争论。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说:"吴郎以远方而来,当谨藩篱,以防他寇,亦不害其为直也。"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吴插篱,不怜困穷矣。"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说吴郎插篱,不怜妇人。今人曹慕  相似文献   

8.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森野繁夫《宋代的李善注(文选)》(《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李心纯、林和生编译)对《文选》李善注在宋代的演变始末作了细致的分析,读后深受启发。现就笔者所知,将该文涉及的宋代《文选》版刻补说如下。1、关于北宋国子监本。森野先生说:“宋代刊行最早的李善注《文选》,是北宋国子监本。”这是对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次公是宋代杜甫研究用功极深的学者。他研究的项目非常广,而注和解品位最高。其注解建立在对杜诗烂熟于心、融汇贯通之上,广泛搜集典籍和口语资料,透辟分析,有时还融入考证,故其注解总是妥贴、精细、笃实。其注解发明尤多,匡正前人研究的错误也非常多。综合品评,赵次公的《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是杜甫学史上早期的百万字的伟大研究著作,赵次公是杜甫学史上注和解成就最大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仇兆鳌博学理念下的杜诗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诗详注》在杜诗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得力于仇兆鳌以博学理念注释杜诗。本文论述了清初追求博学的文化倾向、历代注杜的求博传统对仇注的影响以及仇氏以博学理念注杜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自近代唐圭璋先生笺注宋词,以迄当代选注唐宋词,都未发明“杨花”何以与一个“女子”联系了起来。文章揭橥魏胡太后《杨白花歌》实为东坡所袭。辛弃疾《菩萨蛮·书"2r-西造口壁》“郁孤台…‘可怜无数山”“鹧鸪”等词语注释,存疑甚大,试提出新说。  相似文献   

15.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的一位文学家,所著有<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传世.其人当世即有文名,后世却寥落无闻.<四库全书·<竹隐畸士集>提要>对其评价颇高,而各种史籍、文献对赵鼎臣籍里、家世的介绍或众说纷纭,或付之阙如.文章从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原文入手,并辅以相关的资料,对赵鼎臣的籍里、家世予以廓清,以纠正史籍之误;同时也可以使后人更好地了解赵鼎臣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9.
赵孟頫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独特的才情与个性、情感,同时他又扬弃了宋诗的长于深沉与理性思索的经验,兼宗唐宋与汉魏诗歌传统,为承袭金末南宋的元初诗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赵孟頫的诗歌对元初诗坛典雅平和、婉约雍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元初四大家"诗歌风格有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在元初诗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岳振国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1):50-53,80
赵鼎臣在北宋后期闻名遐迩,文学成就卓著,有《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传世。赵鼎臣的文章诸体俱备,内容丰富,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亲友的深挚感情,其文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纵横捭阖、善为议论,笔酣墨畅,随意挥洒,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明快畅达,在北宋后期别具韵致,独标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