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孩子提问的内容告诉你,什么时候他能学什么。不知你是否留心到,孩子什么时候想学什么,什么时候能学什么,用不着你过分操心,孩子自己会告诉你,答案就在孩子受好奇心驱使用提问形式反映出来的内容之中。晨起刷牙,2岁的孩子会对你满口的泡沫和发出的咕噜声好奇;伸出五指,5岁的孩子会  相似文献   

2.
2岁~2岁半2岁的婴儿大多能发出音高近似曲调的声音。发展较快的孩子能模仿一首歌曲中较长的片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歌曲中出现的重叠词、感叹词和押韵的词语感兴趣,他们会从这些词开始学习歌唱。这时婴儿的自然音域在中央C之上的d1到a1,也就是re到la。这个音域孩子感  相似文献   

3.
哄睡五步法     
2~3岁婴儿刚入托时 ,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 ,但一到午睡时间 ,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 ,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恋以及对教养员的排斥 ,使孩子不愿午睡 ,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 ,通过实践与反思 ,我尝试采用“哄睡五步法” ,使孩子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了午睡环节。第一步 :情绪迁移法。有的孩子不肯午睡 ,甚至连午睡室也不肯进去 ,这时教师如果强行将他抱到午睡室 ,孩子便会大哭大闹 ,影响其他孩子。2~3岁孩子情绪极易受感染 ,他们只要看到或听到有孩子哭着要妈妈 ,就…  相似文献   

4.
儿童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呼吸道感染。6个月到5岁的小儿,因发热而导致惊厥的情况较常见。虽然多数为良性惊厥,可家长仍会十分恐慌。因此多数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热,就会抱孩子去医院打退热针,以求把体温降下来。如果孩子在2~3天内体温不降,家长往往会焦急万分,抱着孩子辗转数家医院就诊,要求打退热针。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对  相似文献   

5.
《父母必读》2012,(3):143
掌握语言,便能开始掌握社会交往和思维的工具,也意味着孩子能使用其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了。孩子一旦进入第2年的语言王国,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和他交流的美妙。●语言积累期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不会说某些词或用语言表达某种意思,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第一个活动空间,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家庭教育的范围小到孩子的生活琐事,大到孩子的品格养成。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一个高的起点上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反之,不好的家庭教育,则会出现"5 2=0"的现象,也就是说,孩子5天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与良好的行为习  相似文献   

7.
正每到幼儿园离园时间,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如果孩子能说出来,家长会很欣喜,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是有收获的。如果孩子说不清楚,家长会认为要么老师没有好好教,要么孩子没有好好学。在家长的观念中,孩子只有学会看得见、听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认定老师是称职的,这所幼儿园是可以选择的。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幼儿园为了生存去迎合家长的心理,把会背多少古诗、认识多少汉字、会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作为  相似文献   

8.
细心的父母渐渐发现,2~3岁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学别人说话、走路、做游戏,一颦一笑都有模有样,俨然是个天生的小演员。2~3岁的孩子,随着视野逐渐扩大,对成人行为的向往和外界事物的好奇,会激发孩子强烈的模仿欲望,从好习惯的养成到性格品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要让孩子成才,教师应该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一门艺术工程。这项工程应由孩子作为主体,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互动协作,三方共同努力,才会使这项艺术工程完满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正>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更长些,经验和技巧也会更丰富些,所以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教自己的孩子——要教到他们学会为止。当父母以后常常会遇到:孩子想要多看一会儿电视、想要晚一点睡觉、想要多吃一块饼干、不想要吃蔬菜、不想去学习、吃饭前还想要吃零食……面对孩子这些要求,父母常常会有深深的无力感,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会和孩子闹得很不愉快,要么搞到家里鸡飞狗跳,要么大人小孩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  相似文献   

11.
甲、窒息。 1、塑料袋要保管好,幼儿有时会将塑料袋套在头上,而造成窒息。2、玩具的绳子不能太长,以免绞在孩子的脖子上引起窒息。3、不要让孩子玩钮扣、硬币、玻璃球等,以防孩子将物品误入口中,吞进气管里。 乙、中毒 1、家里的药瓶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药瓶盖子要拧紧。2、杀菌、灭鼠药、农药等要收好,不要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 丙、车祸 1、不要让幼儿独自到马路上去。2、让孩子穿色彩鲜艳的衣服,过马路时可引起来往车辆的注意。3、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看见这样的感人场面,一些幼小的孩子害怕黑暗,母亲紧紧搂住孩子,呵护幼小而胆怯的儿女,给予他们温暖和慰藉。但这只是暂时的,人生漫漫,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到成熟,到老,会遇上多少悲情、惧怕、不安、痛苦?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而失去和痛苦总是接踵而来。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  相似文献   

13.
Q:孩子在升上三年级之后,会逐渐把“出门”不当回事。之前,那个不管到哪里都要和家人、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的孩子,到了这个时期,只要有人开口相邀,他就会兴冲冲地跟着别人走。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不再让孩子感到恐惧,在孩子周围创造出像动画王国那样温馨平和的氛围该有多好啊!但即使父母费尽心思不让孩子看到可怕的东西,不让孩子听到可怕的事情,孩子还是会感到恐惧。因为电视里播出的事故新闻和鬼故事,常常会没有经过任何过滤直接传送到孩子耳朵里,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11)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他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  相似文献   

16.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只有2%的幼儿属于某方面极具潜力的孩子。如果家长把某种学习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于幼儿身上,孩子有可能对学习变得毫无兴趣;家长的焦急心情再反馈到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就会受到挫伤,从而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消极的心理暗示往往会影响到孩子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暗示的不良作用,同时要积极的帮助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8.
晚翎 《母婴世界》2014,(5):130-131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此时,父母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看不到自己的小宝贝,便不由得担心起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被欺负、会不会吃不饱、会不会有什么意外等这些事。  相似文献   

19.
家教文萃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了多少家长!但是家长也许难以想象,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是在幼儿期埋下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说,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刘教授认为,很多妈妈出差或出国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在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到了青春期,就会显出无法…  相似文献   

20.
《青海教育》2004,(5):48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