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语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形式,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巧妙引入成语,不但能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变得容易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自我构建知识。“趣”味盎然的课自然会有高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引入课堂,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提高兴趣,易记,而且对成语本身的寓意也将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大家共熟的两个成语。我在学生学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后,提出了这两个成语,并让学生展开讨论,1.“扬汤”为什么会止沸?①“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②“扬汤”相对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及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所以“扬汤”其实加快了液体的蒸发;④又因为液体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致使本身的温度下降,那么在沸点下沸腾的液体既然由于加快蒸发而使其温度下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物理课堂上巧用成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能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物理知识,一举两得。1巧用成语引入新课用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进行新课引入,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例如,我在“参照系”一课的引入中,借用了“刻舟求剑”这一成语,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了《吕氏春秋》中该成语的典故记录:“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趁学生由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之时,我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上…  相似文献   

4.
一、与成语、典故联姻例1 (江苏省南京市)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 ) A.镜花水月B.坐井观天C.海市蜃楼D.立竿见影例2(山东省炯台市)“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他不懂得_________的物理知识所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巧改成语的广告词,这种广告词创作巧妙地将产品的特性与某一成语中的读音相结合,谐音双关,达到新奇引人的效果,人们称这种成语为“广告成语”。例如某明目器广告词:“一  相似文献   

6.
“嘿,快看,‘海市蜃楼’。”随着一阵惊叫声,我也本能地朝天花板上望去。“呀,真神!”就连平时镇定自若的我也随着吆喝起来。真的是海市蜃楼吗? 原来,天花板上出现了一片  相似文献   

7.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引入课堂,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提高兴趣,易记,而且对成语本身的寓意也将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例1下列各成语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B.坐井观天C.海市蜃楼D.立竿见影解析这是一道涉及成语的光学题,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题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成像、折射成像及影子的成因。坐井观天是光的直线传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立竿见影是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被物体挡住,形成影子;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过程中形成的虚像。所以答案是A。例2小华参观展览会,在一个小展室里可见一个女导游在介绍商品,试着与她握手,却发现是一个虚拟导游,可望而不可即。后来她发现这个女导游只是在一个玻璃屏风后倒立的电视机屏幕上…  相似文献   

9.
关华丽 《物理教师》2006,27(12):40-41
夏天,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向远方望去,偶尔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楼房、山峰、集市和庙宇等出现在天空中.古人不明白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是一种叫做“蜃”的海中蛟龙吐出的气结成的,因此叫做“海市蜃楼”,这种现象在沙漠里也会出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海市蜃楼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湖面或沙漠,甚至柏油马路上,有时眼前会突然耸立起亭台楼阁、城郭古堡,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这就是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实际上,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蜃景喜欢在同一地点的固定时间重复出现,比如每年的5、6月份,在我国蓬莱的海上常出现海市蜃楼,故称“登州海市”;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的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每年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11.
海市蜃楼     
《理科爱好者》2004,(1):56-56
在大海中航行,看见前方出现亭台楼阁,不由心中一喜,以为到了陆地,谁知走啊走,不但没有走到陆地,反而再也看不到这片大陆。在沙漠中,看到了水,心中在感谢上苍:“天不绝人,让我能生还了。”迫不及待地跑到那儿一看,仍是茫茫的黄沙。这就是千百年来让人们迷惑不解的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12.
海市蜃楼的成因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海市蜃楼了,古人曾误认为它是因蜃吐气而成的,因此称之为“海市蜃楼”,也叫“蜃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的一种光现象。通常地面附近空气的密度可以看作是均匀的,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但地面上空气的密度则随温度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第三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 1 7面“阅读资料 :大气中的光现象(二 )——海市蜃楼”,对海市蜃楼的解释如下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夏天 ,海面上的下层空气的温度比上层的低 ,密度比上层的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做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等物体发出的光射向空气中时由于不断的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大气层时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挂在空中 .其情景如图 1所示 .图 1       …  相似文献   

14.
裹果【请你判断】例句:改革开放,让中国的老百姓彻底告别了“食不裹腹”的生活,走上了“丰衣足食”的康庄大道。【错误辨析】这句话中连用了两个成语,其中的“丰衣足食”比较好理解,但是在使用“食不裹腹”这一成语时出现了错误,成语中的“裹”应写作“果”。“果”的原意是指树木上结的果实,后来引申为“充实”的意思;“裹”则是表示“包扎、缠绕”的意思。“食不果腹”这一成语的含义是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同学们以后在运用这一成语时一定要记住两个字之间的区别哟!【正确用法】例句1:在旧社会,老百姓经常过着“食不果腹”“挨冻…  相似文献   

15.
成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与成语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成语运用修辞格不但精当,而且种类也较丰富。一、叠字在四字格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字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 AABC,如“比比皆是”“历历在目”“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  相似文献   

16.
阿联酋梦想     
中东的阿拉伯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茫茫沙漠,零星绿洲,圆顶的清真寺,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民居,身穿白袍黑袍的人们……然而当迪拜出现在你眼前时,这情景仿佛就是“天方夜谭”里孤独的旅人在大漠中看到不可思议的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17.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淡雅清丽、精美别致的散文。当然这得意于作者清新俊逸的笔调,优美隽永的语言,以及由此而描绘出的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画面,但笔者认为这别致还在于成语“空中楼阁”的妙用。《我的空中楼阁》寄寓的是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而这一情感在文中的寄托体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成语词典的解释为:建筑在空中的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虚幻事物。因此,无论从词语的组合——“空中”修饰“楼阁”,还是从词语本身的含义看,这一事物,这一成语选得异常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因为这决定了文章的…  相似文献   

18.
“成语”式小结有关的物理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文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6):21-21,F003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能力很强的语言,而成语则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教师若能在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小结时,精心设计,自编一些物理上的“成语”,来帮助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语”式小结按其产生原理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猜成语     
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几乎每个字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寻趣。今天陈老师就陪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名字叫“两字之间蕴成语”,即由一个字变到另一个字,这一过程巧妙地藏着一个成语。  相似文献   

20.
初次见到大海是在连云港的东海岸边。看着大海,我想:与海有关的词可不少——平静的海是“风平浪静”、“海不扬波”,还有比喻很难找到的成语是“海底捞针”,形容历时久远的是“海枯石烂”,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是“海阔天空”,指虚幻的事物是“海市蜃楼”,讲誓言不变的是“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