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须一瓜是近年文坛上比较活跃的作家之一。她的都市小说除了讲述了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人物外,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精神世界的荒芜。通过对其都市作品的分析,从精神生态的层面来感受作家对现代人孤独空虚,信仰缺失,失去自我,抑郁绝望的精神病态的烛照,并藉此来感受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2.
周大新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始终怀着“为了人类日臻完美”的审美理想投身创作。无论是展示与剖析丑陋的国民灵魂和畸形的人际关系,还是揭露都市社会的被“物化”、精神的边缘化,都表达了作家对国人精神生态的忧思和拷问,对建构理想的精神生态范型的期盼。  相似文献   

3.
当代陕西作家长时间一直忽视都市写作.在对都市生活的叙事中,陕西作家出现了反城市化和反城镇化的倾向,这种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导致作家文化转型陷入了两难的悲剧困境.陕西青年作家的都市写作彰显个体意识与私人化的叙事方式,直面人在精神的苦痛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自我救赎,但是存在很大的不足.只有不被固有的都市写作模式所束缚,我们才有可能打破都市写作的困境,毕竟都市写作是一种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都市题材小说是于晓威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外来打工者在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挣扎和都市文明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以及技术和规则对人性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本质。作家欲将爱情视为疗救都市文明痼疾的希望,却又避不开它的软弱无力。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批判精神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5.
都市文学作为当下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都市、解读都市的生态记录。近年来武汉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与挖掘了武汉的都市文化,但同时也受到其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武汉都市文学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论文将"叙事地图"这一概念引入都市文学的研究视角,考察作家在这种地理轨迹中与都市间内在的心理距离,由此凸显小说叙事的都市审美功能。在此,不同的地理空间造就了相异的都市景观,但又呈现着近似的精神旨向。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论述叙事地图的路径:一是距离:作家与都市空间的内在对话;二是轨迹:都市景观的个案风情(以南京和深圳为例);三是符号:都市"浮城"的旨向与归属。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9.
王海鸽以其自成特色的平民化书写关照了新时期的都市生活、市民生活,这种精神关照为她的作品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群。在众多书写都市的作家中,王海鸽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对现代都市及都市人进行了现实书写,其创作风格在都市文学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村与都市的交流。乡下人进入都市谋生,成为"城市中的异乡者",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在农耕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中的灵魂挣扎成为新世纪乡土文学的新视阈。但作家秉承的依然是尊崇农耕文明,贬抑都市文明的传统的思维理念,在"还乡"的梦中寻觅着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都市生态包括都市自然生态和都市人文生态。在市政工程管理的决策和实践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对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都市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提高市政工程管理部门的认识水平,同时改进市政工程管理机构的体制,实现都市自然生态和都市人文生态的双重建设,才能真正达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星期六》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当前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还集中在该作品的叙事或空间性上,鲜有文章以暴力为切入点来进行诠释。小说中作家以伦敦的城市空间为背景,通过描写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一天24小时在伦敦都市的漫游体验,揭示了后现代伦敦都市空间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即直接暴力、凝视暴力、话语暴力和媒介暴力。论文拟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试图挖掘暴力产生的根源,并以此探讨当今伦敦的都市社会面貌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对都市是陌生的。人们对都市的熟悉和了解是随着都市的迅速崛起、发展而逐渐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都市文学风起云涌的时期,在北京有京派作家和老舍的京城文学,在上海有左翼作家和海派文学,他们都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展示着都市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丁玲在上海生活期间创作了一系列都市小说,这些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的作品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以都市消费为鲜明特征。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瞩目特征是文本的物质性,该写作特征是和作家的日常生活行为物的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她多次搬迁,始终生活在上海商业相对发达的租界地带,且以新式里弄为主,区别于亭子间的蜗居状态。物质性的迷恋在上海的都市生活当中愈来愈彰显,迷恋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滑向“危险的地带”的警惕和恐惧,展现了左翼作家对待都市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西部生态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西部生态小说大多出自西部本土作家或有西部生活经历的作家之手,他们通过小说叙事,充分表现了西部的自然、文化,同时也反映了西部的社会与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充分挖掘和表现了西部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在艰苦生活与严酷自然中展现的人的坚韧不拔与斗争精神;为了维持生存和保护生态而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与乐观态度;在面对工业化的冲击,对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坚守精神;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寻求突破,进行探索和革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新的21世纪,我们地球村的每一位成员在面临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物质要求的丰富、都市繁华的同时,还面临着全球性自然生态的严重的恶化,紧跟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出现的是社会生态混乱、精神生态的混乱,整体崩溃的现状让人思考。西域沙漠地带的作家更有感触。本文以生态文学的系统理论为切入巴格拉西小说的切入点,从自然生态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和小说进行浅谈与阐述,并挖掘其小说的意义和文学价值。以"天人合一"并"以和为贵","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古典美学智慧为切入点,以巴格拉西小说为文本来找出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女权主义已经使得女性的声音不再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声音,但是总体上看女性作家和批评家的“生态意识”都很薄弱,文化思想界关注作家的“精神生态”的人很少。鉴于此,从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文化理念建构的角度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通过女性原则的重新确立、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生态精神”的大力倡导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运,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