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词向来有登楼抒怀、遥想佳人的传统。这种独特的文人情怀使得"西楼"一词在唐诗宋词中反复出现,很好地表达了诗人、词人的内心感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状态。探求"西楼"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内涵不同,并经历了由具体实指的房屋建筑到虚指的情感表达的象征物的演变过程实有必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感伤悲凉的怨情传统以及"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是"西楼"内涵演变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贯云石是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其近百篇散曲作品中,可以窥见一个元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其爱情闺怨类的作品,在摆脱情感束缚的同时不免流于纵情声色;其叹世归隐类的作品表现出对传统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失望;其写景抒怀的作品,则充溢着浓重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登高望远,触目感怀。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历代都有。很多登高诗中寄寓悲愁,从其主旨内涵上看,大体可以分为怀古伤今、思乡怀人、言志抒怀三类。怀古伤今·登高一启千古思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20世纪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黄自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欧洲音乐创作技法巧妙结合,他将词的韵律及旋律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本文以《点绛唇·赋登楼》为例,通过对该作品诗词内涵、音乐结构、演唱风格及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歌者演唱时把握作品的相关特点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自古文人喜欢登楼赋诗。“楼”,飞檐挺拔,凌空而立,引人无限遐思。它是“亭”“台”“榭”“宇”的孪生姐妹,是文人墨客吟咏抒怀的载体。“楼”构成动人的风景,散落于平平仄仄的诗行中,抒写着波澜起伏的情感。于是,遥远的落日楼头总有拍遍栏杆的身影,邈远的月影之侧也有雾失楼台的幻境。走进诗中“楼”的世界,透过多情的文字,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宋代词人最易从楼栏处获得艺术感受,最爱登楼凭栏并以之作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登楼凭栏的意象为宋代词人所唱咏时被他们赋予的种种情思。  相似文献   

7.
宋代词人最易从楼栏处获得艺术感受,最爱登楼凭栏并以之作意象来表达情感。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登楼凭栏的意象为宋代词人所唱咏时被他们赋予的种种情思,词里词外,让我们看尽了楼栏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湘君 《教师》2012,(15):68-68
2004年高考分省命题以来,江苏省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呈现"不避名家、不求冷奥、题材集中、考点突出"的特点。所选8首诗词的题材涉及边塞、抒怀、思归、思友、送别等方面,而从广义上来说又同属抒怀一类的题材;最近8年考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年必考"情感"题,以"情感"为中心设题,考察点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游记散文源远流长、富有特色,近两千年来,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为后世所传诵的作品。 先秦两汉的散文,还没有专写山水、记游踪的文章。 在魏晋以前,描述山川风物,也只是抒情诗文中的陪衬。如王粲《登楼赋》的三段文章,虽然也描绘了登楼所见的近景、远景、晚景,但仍然不是独立的写景文字。  相似文献   

11.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12.
后代对柳永的词作评价褒贬不一,且多是批驳意见。然而有人将他的词比作杜诗,还有人将他比作白居易。柳永与杜甫某些作品中所反映的“太平气象”确有相似之处,且由于出身与经历的相似,“言志”传统在两人作品中反映出相似的内容与情感;而柳永与白居易则在作品中表现出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有着同样伟大的创新功劳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集中所涉及交游人物约200人左右。对其中部分以行第,职官代人名的交游人物进行了重点考察,弄清楚了他们的大致生平概况,以及其与孟浩然的交往史等,有助于对孟浩然其人其作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中,有许多关于绘画作品或绘画创作具有让人不可思议的神异特点的记述,这些记述通常是用来从一个侧面说明画家绘画水平高超,达到了通神的境界,并无贬义,但是,到了五代末期北宋以后,如果有当时的画家以神异特征来宣称自己擅画,受到的不再是礼遇,而是贬斥,而画论中也基本上没有了新的关于绘画神异特点的记述。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在其论政、著述和讲学中对历史和历史发展的问题多有论述。通过梳理理学家的这些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极表关切,对前朝和前人往往自出机杼作出恰当的评价;然,不让先贤的自信却充溢字里行间。这表明他们的历史观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他们的历史学说中存在着观念化、绝对化的现象,这便使他们的历史学说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解释宋代理学家的历史学说,还理学家以卓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面目,有助于认识宋代理学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存天下,立志报国,却无法进入当时的主流政治之中,是为"弃子"。但是,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不朽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后世人们心中崇拜、尊敬的对象。试以屈原、司马迁、阮籍、嵇康和陶渊明等人的人生历程来阐释"弃子"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人生操守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劳技教学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的侧重点:发挥"小"制作在劳技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小"制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收益,让错误点放大并闪光;多渠道实施"小"制作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览和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小"制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劳技教学中"小"制作"大"收益。  相似文献   

18.
Knowing something about the human brain and how it works is vital for those who engage in the educational ministry of the church. This article reviews several resources provid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brain, including insight as to the ways in which this information connect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in the church. Focusing on works that are accessible and useful for those not trained in the language and framework of the neurosciences, the article seeks to aid religious educators in expanding their knowledge about brain-compatible learning.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和张爱玲虽属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家,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二者身上有很多的可比性。就二者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和《金锁记》来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诸多相异的地方,显示了二者对女性命运的不同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有宋一代的词人于宋玉可谓情有独钟,在《全宋词》中屡有提及,且多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本文通过对《全宋词》中关涉宋玉的词作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力图挖掘宋人笔墨何以屡屡指向宋玉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其人其文作用于宋词而产生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