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高考复读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其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以高考复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分析得出应从三个不同的阶段给予高考复读生以社会支持:一是高考复读前的决策支持,二是高考复读中的过程支持,三是高考复读后的价值支持。这三种支持无一例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相似文献   

3.
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高三复读生的测评,结果显示: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健康适应是影响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职学生面临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中,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其目标有三:一是解决极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预防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三大任务,即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辅导和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中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广西、山东、云南三省900名高中复读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表明:40.39%的高中复读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12.51%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症状;重点高中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比非重点高中复读生的严重;城镇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显著多于城市、农村复读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一个关注焦点。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应当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1]环山路小学是一所新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许多留守、流动儿童。因此,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学校自建校起就遵循“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关注生命成长”为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封闭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封闭性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封闭性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议完善社会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改善学校与家庭的健康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只有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才能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然而,当前“两课”教师存在着情绪低落、焦虑、过分担心、缺乏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要解决教师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为教师“减压”,需要“两课”教师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是人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业及个体的发展。寄宿学校这种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许多影响。通过对山西省A市300名寄宿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寄宿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一般,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六年级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该市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农村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1.
杨萌  雷雯 《学周刊C版》2010,(2):205-206
本课题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专门测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通过对某中学372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三学生中有4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高三学生从总均分上看具有轻度的心理问题.按均分高低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强迫和适应不良;(3)除抑郁外,应届生的各因子均分部大于复读生.但两者在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据此比较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在毕业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文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出发,分析了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提出了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了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发现当前培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培养。提出将研究视野从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并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五点建议。最后,提供了“遇到困难我能坚持”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14.
崔立川 《班主任》2008,(7):41-42
近年来,人们不时从媒体上看到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上海市曾对12—18岁的青少年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0%左右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感情脆弱,遇到挫折往往无法解脱。有关专家认为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有潜在自杀倾向”。由此看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7,(17):190-191
近年来,大部分农民到外地打工,造成“留守儿童”逐渐增多。他们的子女会受社会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社会、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应给予关注和关爱。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职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复杂而特殊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的误区,提出了九条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切实的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父母的缺失将会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会让孩子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严重的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孤僻、抑郁、逆反,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成了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难题.文章对农村学校单亲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提高农村学校单亲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  相似文献   

18.
吴晴 《黑河教育》2009,(6):17-17
以往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育发展比较重视,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近年来,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校和社会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辅导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其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现在有不少中学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妥当。构建“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息息相关,且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总结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如下特点:总体水平从高一到高三呈“V”字型,其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习得性无助、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障碍、适应障碍与各类行为问题。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可分为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四个大类。并以中职学校为主体,从学校自身工作、家校合作与减轻社会相关影响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