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简化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现举例如下。一、利用运动形式的可逆性解题例1.一个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最后1秒内上升的高度是它上升的最大高度的1/5,试求它上升的最大高度。解:按照逆向思维,应该意识到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与自由落体运动互为可逆,这样,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大高度前的最后1秒内上升的高度,恰好是自由落体最初1秒内下落的高度。设所求最大高度为h_m,故:  相似文献   

2.
一、韦达定理的应用 例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物体,已知t1s上升到h高处,在t2s末又回到同一高度h处.试证明h=g^2/4v0(t1t2)(t1+t1).  相似文献   

3.
潘华君 《物理教师》2014,(1):84-84,86
1 原题及参考答案 原题.如图1,置于圆形水平转台边缘的小物块随转台加速转动,当转速达到某一数值时,物块恰好滑离转台开始做平抛运动.现测得转台半径R=0.5m,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0.8 m,物块平抛落地过程水平位移的大小s=0.4 m.设物块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物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v; (2)物块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析:(1)设物体下落时间为t,对竖直分运动有H=1/2gt2,水平方向有x=xt,解得v=1 m/s.(2)物体刚要离开平台时向心力由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则有μmg=mv2/R,代人数据得μ=0.2.  相似文献   

4.
1.韦达定理例1 一个物体从地面竖直上抛,t1时刻上升到离地面高度为x1处,t2时刻上升到离地面高度为x2处,物体继续上升到最高点后下落至x2的时间为t3.继续下落至x1的时刻为t4,证明重力加速度  相似文献   

5.
1 问题的由来 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如下物理情境问题的研究:物体以初速υ0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后又落回抛出点。若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与速率υ成正比,研究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和上升时间T。 在有关书籍和资料中介绍的研究方法是这样的:设物体以初速υ0竖直上抛,向上运动时,因阻力f与速率υ成正比,认定平均阻力f平=kυ平=kυ0/2,再由能量关系得:mυ20/2=mgH+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对于某些较难求解的问题 ,若能与数学图形相结合 ,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处理 ,解题过程将大大简化 ,物理计算可快速便捷 .现在就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处理竖直上抛 .竖直上抛的基本公式是 s=v0 t- 12 gt2 ,位移是时间 t的二次函数 ,其图像是抛物线 ,如图 1所示 ,其最大值就是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hmax=v0 2 / 2 g.空中运动总的时间是 2 v0 / g.图 1         图 2  [例 1]A球以 30 m/ s的速度上抛 ,2 s后在同一地点以同样的速度抛出 B球 .问 A球抛出几秒后两球在空中相遇 .解 :按 A、B球的运动特点作出两球的位移抛物线如图 …  相似文献   

7.
例1 甲、乙两物体从地面同时竖直向上运动,甲作竖直上抛运动,乙作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它们同时到达同一最大高度。则在此过程中,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相似文献   

8.
逆向思维就是俗话说的反过来想。在物理学习中,学生一般习惯于从正向考虑,这在有些情况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难于求解。若运用逆向思维,则问题求解将可能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有着重要意义。下面试说明之。例1、若已知以196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后1s内上升了49m,则以392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后1s内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常规解法:设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所用时间为t,最后1s前上升的高度为h。据S=v0t-12at2和…  相似文献   

9.
金一蜂 《物理教师》2005,26(7):36-37
将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在地球和月球表面上竖直上抛,设该物体在地面上和月球上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和h′,试比较h和h′的大小关系,这在力学上是一个简单而典型的问题,设在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和g′,根据g′=1/6g以及h=v0^2/2g,h′=v0^2/2g,可以推导出h′=6h。  相似文献   

10.
汽车、火车制动过程或竖直向上抛物体的过程都属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般用到下列匀加速运动的公式:为简单起见,假设以初速度v0向上抛一个球,求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此题学生可能用的解法是: 1.利用等  相似文献   

11.
题以v0=24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24m.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高度分别是(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面,g=10m/s^2)( )  相似文献   

12.
物理中有些问题,可以根据物理条件建立方程,然后求解,这就是“物理条件法解题”.如高中物理试用本上册和甲种本第一册中,对竖直上抛的最大高度,就是利用:物理上升到最大高度时,末速度V_t=0这一物理条件,导出最大高度公式:H=V~2_0/2g的.  相似文献   

13.
把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竖直上抛运动,可见上抛运动的特征是:(1)初速度v0竖直向上,(2)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3)具有往返性。所以上抛运动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于竖直上抛运动在上升阶段速率减小,在下落阶段速率增大,学生初学时对上抛运动究竟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解物理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数学应用于物理时要受到物理条件的制约,特提出下面两点请同学们注意. 1.数学有解,物理未必有解 例1一个气球以4m/s的速度从地面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悬挂着一个物体.当气球上升到Z17m的高度时,悬挂物体的绳子断了.问从这时起,物体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不计空气阻力) 分析如图1,物体在A点离开气球后,由于具有向上的速度,要继续上升,做竖直上抛运动,到 例2如图2,一个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U形管,用水银封闭一段20cm长的空气柱,若U形管倒转180“,开口向下且开口端仍在右方,求空气柱的长度(设右臂很长,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物理高考科研测试(二)第10题为: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在其正下方地面处有另一小球2,现令球1从静止下落,同时令球2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使上下两球在空中相碰,相碰处离地面高度为小球1下落前高度的3/4,碰撞时间极短,且不损失机械能。假如小球2的质量m可以取m=m1,2m1,3m2,……,nm1要想碰后球1最后升高的高度最大,试论证上抛的小球质量应为多少?  相似文献   

16.
斜抛运动有斜上抛和斜下抛两种,本文以斜上抛为例说明用矢量求解斜抛问题相对较简捷,且物理意义明确.物体以初速度υ_0,且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斜 向上抛出,物体运动时间t的过程中,速度的矢量关系是(?),位移矢量关系是(?)速度和位移的矢量三角形分别如图1、图2所示.下面举两例说 明矢量关系式以及 矢量三角形在斜抛 运动问题解答中的应用.例1.如图3所示,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以初速υ_0夹角θ斜向上抛,试求物体在空中飞行时间以及射程和射高.分析与解:设物体飞行时间为T,射程为x,射高为y,物体从抛出点O运动到轨迹最高点A'所经过的时间为t.图3对图3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物体不受重力作用,经时间t和T后,分别到达A和B点;而实际上物体是受重力作用的,所以物体的实际位置是A'和B'点.在位移矢量三角形△OBB'中有sinθ=gT~2/2υ_0T(?)T=2υ_0sinθ/g…①cosθ=X/υ_0T(?)x=υ_0Tcosθ将T值代  相似文献   

17.
例1 甲、乙两物体从地面同时竖直向上运动,甲作竖直上抛运动,乙作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它们同时到达同一最大高度.则在此过程中,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相似文献   

18.
在解动量守恒的题目时,学生常会遇到"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这类问题,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碰撞的两个物体通常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竖直方向的速度为0,但是,为什么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就会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学生往往不清楚.此种类型题如果选择地面作为参照或者单纯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仍然存在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采用图示法,选择碰撞中的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来阐述动量守恒中碰撞的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为何水平速度相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1.竖直上抛运动模型在不计阻力的空间,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时空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可以说将中学阶段的运动学知识用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讲运动学公式——将上升,下落分段处理,上升段视作逆向自由落体运动,于是上升高度为h=2v0/2g,上升时间t=v0g/(v0为上抛时的初速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以竖直上抛为例讲两点:1对称运动,即在连续的加速减速运动中,对加速度相同或加速度大小相同的运动特点分析.2讲同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也就是一维矢量运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