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王冕学画》一文的第二段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了这段课文。①先小声自由读课文,数一数这段有几句话。②指名读通每一句话,并理解句子意思。③在这一段五句话中找一句话来归纳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④理解重点句后发问:“王冕为什么想画荷花?”⑤找出三、四句回答问题后,我不轻易放过,而是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  相似文献   

2.
代霞 《山东教育》2010,(12):24-25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这句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4.
“精读学方法”。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一类文章写作的范例,要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不但让学生感觉到课文写得好,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写得好”的问题去一步步探索课文的用词、结句、谋篇,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写作。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中心句,体会写作意图;综观全文,理清文章条理;抠关键词,领会表达意趣。”“自读仿方法”。自读课文既包括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也包括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要让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自觉地仿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如小学语文第10册《冀中的地道战》…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 ,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巧妙地引入课文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读书 ,这是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的有效做法。在教学中 ,我注重对学生激疑引思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 ,自悟自得 ,从而提高读书效率。紧扣“题眼” ,整体感知。“题眼”是文章灵魂的窗口。我们若能透过这一窗口 ,突破开去 ,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 ,教师可以紧紧扣住题眼“珍贵” ,设问 :“珍贵”是什么意思 ?几捆教科书为什么那么“珍贵” ?紧接着引导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6.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7.
“文眼”,其实就是课文中的点睛之词或语句,是理解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捕捉到了文章的文眼,会收到“契领而顿,百皱皆顺”的效果。那么如何捕捉“文眼”呢 ?  一、从文章的开头捕捉“文眼”   许多文章往往篇首就开宗明义,点题明理,教师若以此为诱导点,提出问题,学生便会很快随之进入文章的境界,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的确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高粱情》开头:“高粱在我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其实,“神圣的地位”便是全文的文眼,“高粱在我心里为什么会有神圣的地位:”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  相似文献   

8.
彭蕾 《考试周刊》2012,(11):37-37
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读好课文题目,激发阅读期待,概括文章内容,抓住课文文眼,升华文章中心,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了情感和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文、象、道的统一体。阅读教学务必重视“识象”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采取成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地引导学生去“识象”,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领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 潜心领会──《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管见黄全法,庄丽丽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得好,可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要脑并用,读思结合。现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为例,谈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潜心领会。一、初读课文,感知...  相似文献   

12.
《古井》一文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边读,一边想”,教学的要求是要使学生了解“一边读,一边想”的基本读书方法,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1.抓住情景描写,启发学生领会风土人情美。《古井》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重点...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把它画下来。 (生读文。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同桌轮读,有的小声读……) [评:这一环节充分休现出一个“放”字,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师:大家同意吗?  相似文献   

14.
陈云芳  张建权 《师道》2007,(2):34-34
特级教师王永生在我校借班上《草原》一课,讲解“鄂温克姑娘们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句话时,提出“大方”和“羞涩”两种神态是相互矛盾的,为什么在这里用“既……又……”这个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却不感到矛盾?问题抛出后学生陷入沉默。王老师示意学生认真读课文,仔细领会。但过了一会,依然没人举手。  相似文献   

15.
题目一直被人们誉为文章的“灵魂”、“窗口”。我们在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学习课文时,要做到“五想”。想题目意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题目讲的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舍身”和“暗堡”两个词语,通过想想、查查去解题,意思是讲:董存瑞英勇地炸毁了敌人的暗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二想命题方法。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题目上为什么加双引号呢?让学生读读找找,可知这是朱德军长在群众欢迎会上讲的话,课文是以主  相似文献   

16.
语文必须有“文味”,这本已无可置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语文试题把活生生的“语文”进行机械肢解,使语文失去了“文味”,应试的解剖刀群刀飞舞,使语文的“文”味也消失殆尽。还语文以“文”味,当然不是过时的话题。本文探讨几种学习语文的积极思维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就更是如此,惟此才能使学生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情境,以形象唤起美感,培养起初步的语言意识。那么,对写景的文章该怎样指导学生诵读,从而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呢?可分以下四步:一、初读文字,读准读通如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及“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以充满幻想的语言,亲切生动展示了儿童眼中美好的自然世界。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  相似文献   

18.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出“导读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由课文“三眼”引导学生“三读”.(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题目的结构上确定所读课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例如,教毛泽东同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我只是提示分析一下构成课题的短语结构,指出:“文化”是中心词,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对它分别加以修饰,是所要着重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秦皇岛市昌黎师范附小的张学友老师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他把阅读教学分为4个步骤:(1)感知性初读——通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2)理解性导读——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3)理解后的赏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相似文献   

20.
向承凤 《湖北教育》2003,(17):23-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主体发展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荷花》一文的教学,老师布置学生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作者为什么说这幅画是“活”的画?为什么说荷花会“冒”出来。而不是“长”出来的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