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通过"问题",引领并促成学生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理解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3.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了问题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而言,问题是自主探充学习的基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作用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4.
承萍 《考试周刊》2012,(47):84-84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标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相似文献   

5.
宋学萍 《成才之路》2012,(23):51-51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数学问题的发现便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提出了数学问题,他们的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心里有疑团时,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  相似文献   

7.
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对话的源头,也是教学对话的核心。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多种类型、不同层次问题的交织搭配,能使得问答之间产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信息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学生的知识生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将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中笔者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出发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中笔者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出发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在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贵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求异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该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更加喜欢数学。那么,如何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谈几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问题意识"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情境.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会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共鸣,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数学问题的发现便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提出了数学问题,他们的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心里有疑团时,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只有不断地去运转,去反思,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而问题则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经常处于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才会有浓烈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不够活跃。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和核心。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老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任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无不源于有价值的问题;任何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更是源于提出者的积极思考。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党超 《中小学电教》2009,(12):92-92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一位伟人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有一条重要的理念。就是“问题引导学习”.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点,有了问题,有了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会深入思考与主动解决.带着问题学习,才是深层的和本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