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试说谢灵运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我们很容易忽略谢灵运在其他文学创作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叙事散文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华美,富于辞采。受时代风气的熏染和自己一生经历的影响,谢灵运比较擅长写哀诔之文。就风格而言,谢灵运的散文似乎比诗歌更接近他的外向性格,重情而不内敛。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关于散认识的众多观点中,将散视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体的做法更多地是国人对西方艺理论观念的借鉴与移植,而且影响深远。人们在强调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同时,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突出散的纪实性。中国古代散创作的理论争论中也确实存在着散创作要写实的观点。如“古之为诗,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之用有二,载道、纪事而己。载道上也,纪事其次也”(方孝孺《读崔豹古今注》)、“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日析理,日纪事,日抒情”(方宗诚《古简要序》)等,说法不一而足,皆指向散的纪实性质。而事实上,中国古典散创作中却的确存在着虚拟化的创作倾向。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无定论,故此姑称之为虚拟散。  相似文献   

3.
《诗·唐风·绸缪》一诗,所谓"束薪"、"束刍"、"束楚"实际上反映了上古婚姻的"亲迎"之礼和"燎炬"之俗.所谓"三星"即"参宿",为晋人观天象以计时序之辰星,诗人正是通过"三星"星光映地位置由东向西之变,表示时间由黄昏而深夜之移,极力渲染"闹新房"场面之盛.《绸缪》首章为女性伴舞之女声部合唱的"戏新妇"之辞,次章为男女集体伴舞之男女二声部大合唱的"戏新夫妇"之辞,卒章为男性伴舞之男声部合唱的"戏新夫"之辞,全诗构成了一部多声部、多角色的爱情交响曲,成为后世"闹新房"诗歌之祖.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名扬中外,酒名却不一定为外国读者所知。李白有"诗仙"之称,也有"醉圣"之名,他的"酒诗"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以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做翻译研究,主要论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期为汉-英诗歌翻译研究和川酒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最凝练、最注重抒写人的心灵情感的语言艺术,在创作中必须运用"留白"艺术造就艺术"留白".诗歌的艺术"留白"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即艺术"留白"能够造就自由博大之美、难以言传之美、曲径通幽之美.  相似文献   

6.
纪可妹 《考试周刊》2013,(68):17-18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湘西文化孕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沈从文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对之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同时他凌驾于湘西文化之上,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意象:一方面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态大加赞美,另一方面对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使他的散文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颇具现代性的散文创作是其文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20世纪现代中国散文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及理性启蒙。张扬"言志"派的个性文学创作倾向,强调文艺创作应持守"清醒的理性精神"来呈示人生之"现实感",重申文艺创作应是"为人生"而非"为艺术"。对周作人于20世纪的散文创作中对现代中国文学的贡献作一深入的考论与透视,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人教社2006年11月第2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如下内容值得商榷:1."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的《越中览古》,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2."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陈淳的诗歌在理学诗派中是较有特色的,值得总结、研究。陈淳的诗歌以"切于日用"为主要原则,艺术性虽然不高,但却丰富了理学诗歌的吟咏主题。陈淳将诗歌视为说"理"、反省与施教的一种特殊工具,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具有充实的性理内涵、深刻的自省精神以及饱满的教育热情。因而,陈淳的诗歌反应了理学诗的某些共性,又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弗洛斯特的选择与事业--《未选之路》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斯特坚定地选择了诗歌创作之路,并为之不懈努力。他从不受任何诗歌新思潮新潮流的影响,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获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诵读"做出的解释是:念(诗文),即清晰响亮地朗读(诗文)。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感情之充沛、意蕴之深广、声韵之和谐、音调之铿锵、辞藻之华美、气势之流荡,诗歌的情感性和音乐性决定了诗歌诵读的重要性。由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说对我国古代诗歌诵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的桐城派人物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  相似文献   

12.
孟云卿研究     
《邢台学院学报》2014,(2):91-94
孟云卿少学成名,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可谓生之不辰。所谓"不平则鸣",孟云卿之身世遭遇化之于诗歌便都是哀苦之音,有离别伤怀之作,有自叹身世的伤时伤情之作,也有表现其理想抱负之作。通过孟云卿的生平探析与孟云卿的诗歌探析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3.
“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将其早年诗歌创作中的寂寞情感和“秋天”意象融入了后来的散文中。寂寞感成为其创作心境的情绪基调和关键词。并且根据表现内容与寂寞感类型的不同,作家创造性地实现了诗歌、小说对散文文体的交叉渗透来加以最适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给散文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的是以周涛、张承志、马丽华、刘亮程等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西部散文无论题材、风格、手法、体式,都与传统的散文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西部散文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西部民族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更是在散文史上和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文化巨人。这种矛盾和悖论表现在他的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他的学术研究和政治活动及为人处世上。必须把郭沫若的矛盾和悖论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少儿散文创作中的"童年之我的角度"主要指作家在创作心理上应最大程度地复归到自己的童年状态,尽可能地以童年的"我"作为表达的主体,以此为出发点,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美体验、感受和认识,以达到与儿童的精神联系与对话,并最终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丰富和提高少儿散文创作,除了"童年之我的角度"外,还应该有"成人之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杨燕 《现代语文》2006,(9):41-43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官至浙江、四川按察使。时人呼为“宋荔裳”、“宋观察”。众所周知,宋琬是清代一位颇具盛名和影响力的诗人,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人们论及宋琬总是习惯于从诗歌的角度出发,而往往忽视了他的散创作。其实,宋琬散的艺术成就绝不逊于同时代的散家。但名久为诗名所掩,与其诗歌相比,宋琬散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宋琬散主要收入了《安雅常集》、《重刻安雅堂集》、《安雅常书启》和《安雅堂未刻稿》中。本仅选取宋琬康熙七年湖州交游和散创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宋琬此年、此地散创作的分析探讨见出其散创作海底冰山之一角。  相似文献   

18.
王娜娜 《语文天地》2011,(16):38-41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诗人。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诗歌的"形式美"。1920年入清华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一生漂泊无着,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1933年12月自沉于南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现代文学中唯一存活的古典"(李书磊《散文作为一个问题》)。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相对于诗歌、小说、戏剧,在其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无论在观念、体式和创作手法上,都显得较为封闭和保守。进入新时期,思想个性的解放,封闭体制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往往以“诗的国度”来赞誉和强调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亚于诗歌。较之诗歌而言,其产生时间更早,使用范围更广,实用价值更大。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有关古代散文的研究著作与有关古代诗歌的研究著作相比,数量要少得多,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上了现代学术界重“诗”轻“文”的倾向。显然,这种情况与中国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