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认识"知性思维",只能将其相对化而不能绝对化。相对化认识"知性思维",会使其通向辩证法;绝对化认识"知性思维",会将其滑向形而上学。知性思维之所以是国人所欠缺的一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实践,弱化了对理论思维的追求;轻逻辑,淡化了同一律的地位;贵辩证,抑制了知性思维的发展。知性思维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目标追求;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并严密论证"中国梦";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吸收差异性知识,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与动力。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悲剧带有必然性质已经在古今视域融合中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阐释学的角度讲,屈原的悲剧实质是一种存在悲剧。他用个体存在的毁灭作为代价向人们揭示了生命内部所有的尖锐性、复杂性、荒谬性,以及生命存有的整个重负。究其根源,屈原准宗教性的知性思维方式与他悲剧的诞生不无关系。所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屈原带有意志性质的存在悲剧还应从他"国身通一"的思维切入,以屈原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关怀为视角,才更有利于对屈原的悲剧作出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两条线路:在知性层面上,我们希望引入西方的文化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从而实现中国丈化的现代转换;在隐性的精神层面上。传统文化仍然时刻影响着人们言行和深层价值观。这两种文化路向也体现在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之中。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先进丈化和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教育改革。在知性层面上,大家普遍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和文化主张,但是,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差序格局下的等级文化、“无我状态”中的求同文化、消费社会中的“功利文化”、科学主义与效率至上的文化等仍然存在。构成了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文化阻力。  相似文献   

5.
:1993年湖北荆门挖掘的楚墓墓主的生卒年代、职务均与屈原大致相当 ,墓中竹简为我们研究屈原提供了大而具体的文化环境。楚简中儒家与道家著作里的许多理性观念在屈赋中可以得到印证和进一步的阐释 ,反过来为研究屈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释形成屈原悲情的个人性格气质,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浅析与屈原有着相似悲情命运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对屈原悲情遗风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媒体报道,在成都被誉为"粽子一条街"的马鞍东路上,有商家挂出一句"雷人"的广告词,"屈原大叔别跳了,吃个胖姐粽子吧"。网友质疑这广告有不尊重屈原之嫌。对于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和屈原精神而言,与其恶搞,不如与时俱进,让屈原精神为我们带来启智醒脑、醍醐灌顶的精神和文化功效,这才更有时代价值。屈原以香草为伴、以圣贤  相似文献   

8.
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的文化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历史证明,在那些变革人类生存方式、改革世界面貌的种种神奇的力量中,文化自觉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是人类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显。在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全球化过程中,文明的交汇和冲突,世界意义的文化事件的发生,已经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唤起了人类对文化价值的关注。必须看到,文化发展具有肯定性价值和否定性价值的两重性,在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高扬文化的肯定性价值,克服文化的否定性价值,有赖于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类的理性自觉、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但在众多研究中尚存在 2方面不足:第一,数学文化的研究,不能只说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第二,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和世俗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雷军林 《文教资料》2011,(25):80-81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说法颇多,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今后,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12,(12):22
"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系列专论"稿件已连续刊发了一年,到本期已临近尾声。在这一年中,由赵其坤老师领衔的团队与我们一起追踪教师成长的轨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培养模式,期望能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次话题关注教师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天问》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激情。它通篇采用疑问体式,成就了《天问》千古一诗的美誉;他将对楚国命运的关心融于对天地、历史的兴衰感悟中,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赞颂的焦点,值得后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人们赋予它的多重的文化意义,经过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淘汰与选择,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工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5.
文化理性是一个与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相区别的文化概念。当代文学中的启蒙理性、反思理性和正义理性,就构成了当代文学的文化理性。这种文化理性,已漫过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荒原的精神饥渴,朝着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和全方位跃动,并以其理性之光,烛照着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的制约,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译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研究、探索我国翻译现状及其发展。本文试从我国文化发展角度谈谈对翻译的影响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中多热衷于谈“鬼”,这其中包括对“蛮性鬼”的科学剖析,对“专制鬼”的高度警惕和对“吃人鬼”的猛烈批判,对三种“鬼”的剖析的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统一在一种周作人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文化思考及其思维方式中,周作人的谈鬼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后,由得出的悲观结论转向了“闭户读书”和小品文写作,于是理解了周作人的谈鬼,可以为他后来的人生转向和文风转向提供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屈原《楚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修身重德、坚守信念、追求奋斗、热爱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楚辞》教学中,彰显屈原人格魅力,用屈原崇高的品德浸染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用正能量锤炼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20.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他一生中写下了许多文辞绚斓、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后世对屈原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由于我们和屈原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有许多问题未免要留下疑问。在此,我想就屈原的祖籍问题提些浅见,就教于方家。首先,我对“屈原是今湖北省秭归县人”这一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持有异议。愚意屈原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