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史怀哲一生反对任何暴力与侵略,他极力倡导尊重生命的理念。他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来反对战争、破坏环境及发展核武器,而他最有力的演说是身体力行的。1952年,这位慈祥博爱的长者在奥斯陆(Osol)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发表了震惊寰宇的演说《我的呼吁》(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有深厚的宗教文化投影,必须在基督神学的背景中才能够深刻地触摸到这位旷世伟人的思想脉搏。  相似文献   

2.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阿尔贝特·史怀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称之为20世纪西方世界惟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4.
敬畏生命理论是由德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提出的。现在,这一理论正广泛应用于世界和平运动和环保运动中,并且作为一种对待生命的思想,也在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播。本文在此引用这一理论,旨在探讨这一理论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以期为我国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一切生命的奇迹,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宝宝的成长也一样,他总是不紧不慢地、悄无声息地长大。这中间我们需要辛勤地培育,心存敬畏地见证这一生命的奇迹.尊重它的成长步伐,耐心等待。  相似文献   

7.
一、尊重生命的伦理文中,他的“呼吁”以“尊重生命的伦理”为主旨,这“伦理”不但包涵了生命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两大范畴,而且将“尊重生命”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对生命的全然肯定”和“维持和平”“防治病役”等。或许史怀哲的逻辑基点并不很高,主要以“无限的道德观”为准绳,立足于“善”,而未能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南,从“真”和“美”的高度去认识和倡导。然而,他的“呼吁”本身就是科学合理的,符合事物内在规律的;且很坦诚,没有什么躲闪和遮蔽,不但高瞻远瞩,深刻地预见了未来必须妥善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将问题的矛头…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录]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朗读课——《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9.
章国华 《学语文》2007,(2):15-15
再三品读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我想如果我们能真正透过文字表面的信息而捕捉到潜在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容量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便可以深切追问史怀哲生命伦理内在的悲凉与深遂。他一生人道主义的行为也不得不让我们坚信,所有最具有震撼力的呼吁都来自心灵的冲击,所有最具魅力的演说都来自于行动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麦地”意象在海子的诗中多次出现,蕴含在其中的“麦地情结”更是独特而又复杂.海子十五岁之前的贫困生活是他对麦地产生深刻情感的根本原因,理想的幻灭则更是加深了他对“麦地”的回忆和向往.通过分析海子的诗歌,可以了解到“麦地情结”既是他对麦地的热爱和感激,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与亲近.这也警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忘记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持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相似文献   

11.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他一生积极有为、奋发进取,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其政事之暇留下的一千多首诗歌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解。康熙的诗歌无论是关于靖国安邦、关心民瘼、善始善终,还是关于接受新事物、反对神仙方士等,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实现一生孜孜以求的太平盛世理想。  相似文献   

12.
屈原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万民敬仰,主要在于他的爱国不是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有具体的现实生活内容作基石。因此本文从博大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可贵的正义感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爱国情结作了论述,并得出结论:我们对爱国情结的宣扬也应该从自身入手,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爱国思想空泛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人生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生命,思考人生,是《庄子》的核心所在。他反思人生的困境,寻求一种解脱,虽在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对生活有一种深沉的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达观,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超越苦难和无奈,将生命演绎成动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崇尚表现于他的作品中,他以哲人的智慧透彻理解大自然和感悟人生,认为大自然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殿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创作观。在其代表作《猎人笔记》中,他从自然出发,将由自然所激发的感触,通过纯粹的自然(生理、物理的自然)作为桥梁和粘合剂,把精神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也就是对人物的歌唱和钦服;他认为对自然的一丝不苟、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循是人性得以澄清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白桦一生命途多舛,然而,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坎坷,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对真理、对正义的孜孜追求始终不改,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深切呼唤始终不改,对一切假、丑、恶的犀利剖析和尖锐抨击始终不改。这是白桦文学一以贯之的生命底色和最为宝贵的精神品质。他的作品扎根于现实土壤,饱含苦难与忧患,又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和浪漫,既是思想者的孤独道白,也是大爱者的深情倾诉。  相似文献   

16.
作家刘第红的童话故事集《最后一根琴弦》充满了陌生化魅力。作家通过形象的陌生化、情节的陌生化和语言的陌生化三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用距离营造美感,用故事书写情怀,让世界重返童真。在三种陌生化效果中,作家刘第红为万物书写联系,彰显出世界的灵性,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建构起一个超越现实的、交互主体式的审美空间,展现了作者的辩证精神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不可比附,民本与尊神是护卫君权的有机统一体,民本是君权的附庸。伸天仁民是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特色,董仲舒在伸天主张掩护下的亲民思想,比先秦的民本思想有新的发展,并且达到了这种思想所能够达到的高峰。他强调“仁”应该施及民众。他较早提出了关注民生,调剂贫富的主张。他的教化思想出发点是建立君仁民从的和谐社会,然而难免成为愚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20.
台湾作家黄春明在他的小说《锣》里刻画了一个阿Q般卑微而可怜的灵魂。主人公憨钦仔原是一个靠打锣喊话为生的小角色。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转型时,新事物纷至沓来,锣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他无奈失业,遭遇生存危机。同时,他灵魂中源远流长的"贵族意识"也不可救药地发作了。艰难谋生之际,他更加殚精竭虑去维护那本就莫须有的尊贵与体面,为此他自欺欺人,费尽心机,几近精神崩溃,可最终还是体面支离破碎地沦落了———他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