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河行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政府环节。清代河道总督一职的设置变更频繁,因此,对其历史沿革进行详细梳理非常必要。同时,频繁的制度变更状况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河道总督的设置面临着通筹全河与分区治理的两难。  相似文献   

2.
漕运是清代封建国家之血脉,对于维持中央政府政治、军事、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作为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漕运总督,与仓场总督、河道总督等专业技术性大员一样,共同构成了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国家漕运系统。除掌控漕粮收兑、运船修造、漕丁检选、查验回空、催攒漕欠外,漕运总督还担负着部分河道、仓储、盐政、屯田、赈济、军事事务,在封建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位置异常重要,甚至与清朝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黎世序是嘉道时期治河名臣。在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他力主修缮黄河堤防,加固两岸险工,推广碎石坦坡护堤技术,积极整饬河工弊政,使黄河治理出现了新局面。他的治绩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认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其自身能力、两江总督的配合、幕僚的辅佐、皇帝的支持密切相关。其治河经历充分表明,治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在中国作为备受争议的一对学术概念,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治学与治校的合法性来源不同,治学表示学术事务的治理权,是一种知识权力;而治校则指向学术组织的治理权,是一种组织权力,二者产生关联起源于学术活动的组织化.治学与治校并不存在严格的二分,学校事务以学术事务为核心,学术治理离不开学校治理的支持,教授治学与治校本身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对立面.无论是教授治学还是治校,其核心都是对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探索,旨在重建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5.
清代河东河道总督是管理山东、河南段黄运两河,以及附属河流、湖泊、闸座、泉源等水利设施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不仅担负着黄运两河的防洪、修缮、挑挖等任务,而且还负责附近区域的治安、巡防、催攒漕粮等责任,是一种行政与军事职能并举的部门.通过对河东河道总督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清代东河的河道、漕运、水利设施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7.
有清一代,河道总督在死后受到祠祭的现象相当普遍。清代一百三十二位。河道总督中,死后受到祠祭的就有近三分之一。其祠祭类型更是复杂多样,大体有五种:河神;贤良祠;名宦祠;专祠;地方报功祠。厘清河道总督在后世受到祠祭的各种类型,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河道总督这一行政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河官是清代官僚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清朝在河官选任上有特殊规定,如要求熟悉河务、身家殷实、吃苦耐劳、清正廉洁。同时,在河官选任中实行预选,将题补权力交由河道总督,放宽回避制度等。这些措施在清代河官选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体现为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管理体系和制度.针对我国目前公立高校存在党政职责不明、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民主制约监督机制缺失等弊端,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六位一体”的治理结构;理顺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重视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进一步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理论上对大学行政权力范畴的认知差异,本文对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进行了解构.研究认为,大学行政权力的价值逻辑在于学术人员(或教师)对“学术本位”回归的诉求.与国外相比,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行政权力不但包含了与职位相联系的制度化了的“行政管理权力”,还将政治权力、政府权力以及部分学术权力内化其中,几种权力在大学内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行政权力生态.大学行政权力的纵向治理边界可界定为学校层面的行政权力制度设计,横向治理边界可表述为学校层面上的相对于学术权力的行政权力的范围.大学治理要秉承“一切基于学术、一切为了学术、一切由学术引导”的动态整体的“学术性行政”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管理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管理者的身份在不停地置换,其权限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府、县学的教谕、训导虽对学田的管理负主要职责,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有着种种不便之处,而缺乏行政权威更导致学田屡遭租户抗佃,只得向官府求援。地方官府对官学学田的管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不但直接划拨学田,还以收取学租银的方式将官学学田的收益处分权压缩,力求在全省范围内均平学租的发放。与官府插手学田管理相伴而来的是胥吏的贪墨侵渔,这是一个无法根除的痼疾。为保证官学学田的正常运行,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制定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2.
清中叶是清代的转型期,官方势力与地方势力争夺豫北地区公共领域控制主导权的斗争随着荒政的发生而不断深入,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官方对主导权的掌控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肯定;地方对主导权的争夺表现为视死如归的追求。乡绅阶层有所崛起,却在官方建立的合法性统治秩序下难以有所作为,"绅权大张"成为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13.
乌江下游民族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政府对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书院的严格控制,地方官吏对书院创设、人事、教学、经费诸方面的严加管理.最终导致该地区书院的特质消失殆尽,不得不改为中小学堂。探讨这一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有助于深入研究乌江流域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4.
船是江南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游船则是明清江南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明清时代,江南游船的经营区域广泛,游船种类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游船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采用新材料、新式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人。游船业的发展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和商业贸易往来,从而提高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明清江南地方政府游船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政策、做法及其效果,使我们对旅游服务业应采取较为弹性的态度,深入挖掘江南传统旅游文化资源对推进今天江南乃至全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兴兵入侵后藏,五十六年(1791)第二次入侵,这战争暴露清朝治理西藏问题,因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此章程规定藏内诸事应统归驻藏大臣管理,由驻藏大臣整顿边防、吏治、财税各方面。道光二十四年(1844)发生诺们罕被控案件.呈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执行问题。诺们罕担任达赖喇嘛商上摄政,扩大职权侵欺达赖喇嘛商上库银以及田庄,而聚集财富于他私人的祝庆寺。任用职官方面,诺们罕从未与驻藏大臣协商,纵容属下勒索喇嘛。又,诺们罕私自给商民照票,让他们往来西藏与边境的贸易。清朝政府按照喇嘛例文六条“喇嘛等犯罪令先革退喇嘛”,将他剥除袈裟革退。诺们罕诸多贪渎罪状,并没按照《大清律例》监守官吏侵盗仓库银两一千两以上例,斩监候处决.仅将他发遣黑龙江。这案件所呈显清朝对西藏的宗教政策,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清代人民在二百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河技术,但也有沉重的教训值得深思和借鉴。通过对清代黄河治理的思考,提出了当今黄河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宝元至庆历年间是北宋的多事之秋,与夏战事纷争,与辽关系紧张,内政上问题积重。朝廷启用了一批富有政治才干的官员共赴国难。其中,范仲淹、韩琦表现尤为突出,为时人所称道,尤其是范仲淹更是被推崇为国臣第一。文章将二人在此时期的作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两位北宋名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晚清出使大臣刘瑞芬因军功入仕,多次担任地方要员,在管理地方政务、参与洋务方面,政绩突出。在任职的各个阶段,刘瑞芬都能审时度势,实干兴邦,忠于职守,勤勉有加,成功地给自己担当的角色添上浓墨重彩的妙笔。作为地方官员,他在筹饷征税、清理词讼、整治吏治、厘正民风、关心百姓疾苦、崇文兴教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绩。在晚清风云际会之际,刘瑞芬尽瘁国事,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  相似文献   

20.
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其间,中央管理机关更迭频繁,各铁路公司迟迟不将铁路的各方面资料上报。这些情况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表现于管理结构上的必然调整变换,也有权力交接上的朝廷与地方,中国与投资方国家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