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合适的想象不会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造成伤害.报告文学叙事的眼光明显不同于新闻叙事和历史叙事,主要表现为:一,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二,对场景、细节及人物话语的兴趣.报告文学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它离不开人的理解,离不开主观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铁凝的创作没有回避社会政治叙事立场.但社会政治叙事不是铁凝的创作目的,她擅长日常叙事,她的小说始终以体贴、理解各种社会历史境遇中的“人”为宗旨.对铁凝而言,社会政治叙事只是她小说人物生存的某个具体境遇,也是她与主流话语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教人成为有德性的人,成就有德性的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仅仅靠学校标准化的道德规则是无法让人的德性自由成长的.生命叙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真实性、超我性与交往性等特质,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人在叙事过程中,或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省自己,唤醒自己的道德共鸣.生命叙事可以说是人的德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生命叙事的教育中应关注倾听与尊重、理解与对话、情感与情境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认识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为合理地认识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儿童生活叙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文章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路梳理,力图融合“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探索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并以一则儿童生活叙事为例,分别运用三种视角进行叙事解构与重构,探索并探讨了运用儿童视角、在视域融合中进行儿童生活叙事的方法选择和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叙事可以理解为描述(主要是描写)教育故事,这种描述、描写形态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6.
以叙事教学法开展英语习语的教学包括英语习语讲授的叙事化和英语习语习得的叙事化.教师通过叙事化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英语习语故事并以情境故事的方式介绍习语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英语习语.学生通过习语故事的阅读、叙述和情境故事的编写及表演,加深了对英语习语的理解,提高了对英语习语的运用能力,巩固了对英语习语的识记.  相似文献   

7.
《国王的人马》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网状叙事结构、破碎的时空设置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叙事倾向。释读《国王的人马》的后现代叙事策略,不仅能彰显其后现代叙事倾向的文学价值,更有助于理解小说家沃伦对于人类和历史的“蛛网理论”观。  相似文献   

8.
姜麟 《华章》2007,(4):123-123
《远大前程》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狄更斯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双重叙事视角的运用.研究双重叙事视角不仅有助于对小说的深入理解,而且能佐证并丰富叙事理论.  相似文献   

9.
判断教育叙事是否一种理论的前提是对理论的再认识以及对叙事研究与理论关系的理解.理论是一种研究的视角,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理论.教育叙事作为现象学视角下的解释世界的方式无疑成为一种教育理论的表达形态.教育叙事借由生活性的语言,通过对意义的理解以及研究者的逻辑构建体现出其深刻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反映了1990年代中国文化状况的复杂性.对日常生活的不同理解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这在当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一方面,力图借助恢复"自我"和"大众"的维度,体现出叙事的精英性和批判性;一方面又努力迎合市场与大众趣味,使这种立足于"自我"的叙事膨胀而为欲望叙事,加快了文学的大众化趋势,这危及到文学的诗性生存.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叙事的层面解读小说《婚礼的成员》中"小镇——冬山——世界"这一空间模式的隐喻。通过空间叙事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投射与空间的结构意蕴揭示作品的孤独主题,并且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空间概念相应地表达了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潜在地揭示了世界性的观念和沟通行为是反抗孤独的一条重要出路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袁秀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11-113,119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通过多视角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和心理独白的运用,表现了对南方现代社会道德堕落的尖锐批判。试从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入手,解读福克纳在世系小说中始终关注和呈现的主题: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王安忆是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王安忆笔下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孤独与狂欢——现代女性生存的双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年代文坛上,以陈然、林白为代表的"私人化写作"与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欲望化写作"诠释了现代女性生存的双重困境:孤独与狂欢。从孤独与狂欢内容的叙写与相对应的叙事话语与叙事结构的运用方面探讨孤独与狂欢的生存困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张兆和在《招弟和她的马》中用儿童的视角,以诗意的笔墨深入描写了乡村女孩招弟童年生活的孤独、寂寞。作品对招弟咀嚼孤独,消解孤独的描述,细致而深刻,呈现出艺术的成熟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张兆和在作品中开掘的孤独主题,对童年生活的残缺与杂色的关注,对心灵痛楚的同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位理性的、善于思考的作家,她采用抽象性语言阐释自己的心灵世界,目光深邃而温和,叙事舒缓而呈散文化倾向。王安忆从未放弃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索和追问,把故事形象与思想相结合,表现生命的孤独和人性的异化,叙事呈观念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晚年的白桦一直生活在创伤的心理阴影以及由创伤带来的孤独状态中。因创伤和孤独而产生的复杂生命体验成为白桦后期所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推动因素。面对巨大的创伤和空前的孤独,白桦选择了对未来的信仰、对自我的重塑。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又出现了一个虽然历尽坎坷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强烈的信仰和期望的悲剧英雄形象。白桦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创作既可以看作是他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文学建构,也可以视为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疗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内涵在近几年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然而。鲜有对其作品的叙事策略方面的研究。圭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文章借助熟奈特及申丹的叙事理论,以视角为切入点,对其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将拉美文化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一个家族的孤独处境浓缩了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在古老的拉美文化背后,还潜藏着一个以《圣经》为原型的象征体系,包括原型性主题和原型性叙述。正是这一隐喻的原型模式使其“孤独主题”上升到了一个形而上的层面,与20世纪现代意识相契合,同时具有了历史深度和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20.
铁凝在其作品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对人性与生活的感悟。她揭开生命的面纱,冷静客观地审视他人与自我,揭示人性的丑陋与脆弱,挖掘生命的真谛,她采用多方位的叙述视角,层层解剖自我与他人的灵魂,从而构建起独特的人性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