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麻辣"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转指"麻辣饮食"或"四川",也可以通过转喻突显"刺激",还可以日剧《麻辣教师GTO》为基础,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合力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突显青春、活力、时尚,或个性泼辣、厉害,或语言直接、犀利、尖刻,或风格独特、调侃、戏谑等。  相似文献   

2.
《唐摭言》是一部唐代笔记小说,保存了大量唐五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由于词典编纂时受到时代的局限,一些新词新义未能收录其中.发现、解释这些词语,对词典的编纂有补充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超群同志主编的《新词新义词典》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继《新词·新语·新义》、《汉语新词词典》后,这是我看过的第三部新词词典。所谓新词,是指新近产生的词;所谓新义,是指某些陈旧甚至死亡的词又有了新义,这种新义有时不是原义的近引申,而往往是旧瓶装新酒。《新词新义词典》掌握的资料是丰富的,收词是比较齐全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汉语新词中出现一种充分利用原有词语的外在形式去表达新义的"旧瓶装新酒"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有多种类型。"旧瓶装新酒"语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从语言自身以及社会方面找到其原因。这种类型的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或"隐退",或融入原有的词语中。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现代汉语中旧词新义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发展前景值得探讨。新事物、新现象的涌现及社会心理的变化是新时期旧词新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旧词新义的出现并非音义任意结合的结果,而是以意义的相关性或读音的相似性作为依据产生的。在新时期,只有那些规范的旧词新义才能及时地进入静态的、规范的词汇系统,与已有的一般词或基本词结合成新同音同形词或成为已有的一般词或基本词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6.
汉语新词语指新造或有新义,且具有交际功能和普遍性的词语.新词语的特点表现在科技、信息、经济类的居多,音节趋向多音节化,词语可以"望文生义",新的词缀大量产生,字母词增多,网络新词大增等方面;新造词语、旧词新义、旧词新用、缩略词、外来词语、方言词语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中古阶段,也是大量涌现新词新义的一个关键时期。研究唐朝的语言有利于理顺部分词语的发展轨迹,追根溯源,进一步理解词汇的起源。笔者以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从唐朝开始出现的新词与新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了解一些词语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曝光--原指胶片或感光纸在一定条件下感光.新义比喻把隐蔽或不光彩的事情公开出来. 冰点--本指水的凝同温度.新义比喻不引人关注、受到冷落的事物或方面. 蛋糕--原指一种食品.新义比喻共有的社会财富、利益等. 缩水--原指某些纺织品洗涤后收缩变小.新义比喻规模、数量、价格等不正常地减少或下降.  相似文献   

9.
"腿"是人与动物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腿的概念,在人类早期就形成了,但在上古汉语中,"腿"这个概念,并不叫做腿,而是主要由"足"、"股"、"胫"、"脚"这些词来表示的。"腿"这个词产生于晋至唐代。"‘腿’的最初意义既可指大腿,又可指小腿。在"腿"字产生之后,"脚"字仍可表示"小腿"的概念,这种状况延续了很久,一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腿"字才彻底取代"脚"字,成为表示"腿"这个概念的唯一单音节专用词。  相似文献   

10.
贺玚《礼记新义疏》是南朝时期影响较大的一部《礼记》注本。从今存佚文来看,该书涉及名物训诂、经文诠释、郑注申发、礼制解说等诸多方面。贺玚《礼记新义疏》以郑学为宗,多对郑注加以补充或发挥,但亦颇重创新,提出不少新说。因受玄学影响,该书颇重义理,常以性情来说礼。贺玚《礼记新义疏》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自唐代以降,诸家《礼记》著述对其征引颇多。  相似文献   

11.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12.
瀚海考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名山.明清时瀚海为大篌沙漠的专称.  相似文献   

13.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14.
王彤 《天中学刊》2012,27(5):50-53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多次提到"理"这一术语,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既包含儒家积极入世之理,又包含禅理、玄理,体现了殷璠对诗歌内容的要求。这与殷璠所处盛唐时代儒、道、佛思想大融合的特殊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成功运用叠字手法的佳句。《诗经》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大量使用叠字以及双声、叠韵,已十分成熟。“古诗十九首”的叠字运用很有古朴自然的特点,唐代时出现的近体诗,由于格律上限制,叠字的使用不如以前频繁,而宋词叠字运用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到元曲,由于格律渐宽,叠字艺术又回到了它的源生地,表现更直露。叠字艺术对占代诗词的表情达意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许多”一词由唐五代“如许+多”结构而来,北宋时“许多”在“这样多”义项上成词,南宋时“许多”在“很多”义项上成词。《祖堂集》保存了“如许+多”结构早期而丰富的例子,对探索“许多”的成词过程功不可没。唐代诗歌的格律化要求加速了“许多”的成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横塘"一词屡见于唐诗中。它在唐诗中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水塘、堤岸,具体的地名以及三国吴时的古迹"横塘",它还是古时女子住所的代称,男女之间产生恋情的隐语,送别离散场地的代名词。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的代称,被广泛的应用于诗中,并对唐以及唐以后诗、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故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吏"一词在汉代有多种含义,以往学界多重视其"旧时属吏"的意义,而忽略其他含义。笔者利用文献和汉简材料,讨论了作为"前为官职者"的"故吏"在汉代的政治表现。认为他们虽已不是官吏,但凭借其行政技能,有时仍能参与行政事务。并指出这种"故吏"在汉代有相当多重新为吏的机会,已成为了一种任吏资格。  相似文献   

20.
1指出方位字"东西"源于金乌的动息,"南北"源于对阳光的迎抱与背向。2因房子向阳,右西左东,于是形成建筑配置上的尊西逊东现象和语言上同样的习称。3平常称物为"东西",词典所说语源多有错误,常误把漂移四方的"东西"当成什物义引作语例。此词应该来自宋都买卖货物的"东西行",由唐都"东西市"发展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