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国内外久负盛名。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少林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内容和活力,而且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与少林武术特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之瑰宝。1949年以后,武术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武术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学校教育中,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强国强种的重要手段,还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武术课程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学校武术发展的未来与方向。该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国民航大学武术课程为调查对象,首先陈述了对课程建设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对武术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希望为高校武术课程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作为"国粹"的武术也不例外。高校武术的发展对中华武术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发展不容忽视。文章将从当代武术的功能价值分析高校武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高校武术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从现有的事实材料中归纳、推断、总结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路,使武术类课程能够更好的适应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及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高校武术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勤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66-367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作为"国粹"的武术也不例外.高校武术的发展情况对中华武术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从高校武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对高校武术的自身优势及前景做了分析,希望能引起各界人士共鸣.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武术态度的调查和高校武术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武术的教学与推广的策略,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武术的发展,同时对中华武术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何雪芹 《武当》2023,(1):62-64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学和政治课程“同向同行”,从而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推动武术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意义重大。对高校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价值进行阐述,深入剖析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存在的问题,全面探讨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从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的含义、价值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剖析当前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我国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旨在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我国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进行解读,发现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制约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取得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包括:思政元素缺乏系统梳理、片面强调技术教学、教师思政能力欠缺、实施纲要尚未出台等,提出以全面发展统摄武德教育、以学科特色坚守文武兼修、以育人成效引领课程改革、以实施纲要规范教学实践,促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文章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文化教育缺失等,分析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特点,以此为基础,介绍了融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给高校武术课堂带来的新变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段位制是一种区分武术水平的标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已经将其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范畴。武术段位制在教学中的推广,能够全面而客观地评估武术学习者的武术水平,它将成为现代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散打是高校重要的体育课程,在散打课程教学中融入武术段位制,将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文章通过推广应用武术段位制,并与高校散打教学特点相结合,深度探索“段位晋级模式”的构建路径,调动了大学生对散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高校散打课程的深度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浅析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激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作用,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注意利用少林与太极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的理念早已提出。武术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武术项目本身具备的天然的安全教育属性,多样的防身自卫方法,丰富的基本功动作练习都能与安全技能所需要的能力很好的融合。武术课程融入安全教育,对进一步深化武术课程改革,探索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价值与路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对促进高校学生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制约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片面重视技术教学、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没有形成体系、思政考核没有形成制度等。建议将中华武德深度融入高校武术课程、以育人成效引领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术文化逐渐被推到社会发展的前沿,在高校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这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现阶段,一些高校对武术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必须对武术文化教育予以充分重视。该文分析了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并提出了优化武术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集强健体魄、自我防卫、涵养性情、锤炼意志以及娱乐为一体的身体活动,武术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发展武术教学。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指标分析,最终筛选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37项,并由此建立了以WSR方法论为基础的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效果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史峰 《体育世界》2011,(6):90-91
弘扬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之树常青的重要特征,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建议应把武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进行传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本文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几条加强其在高校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它能够极大地促进我们身体协调、力量、柔韧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所以在高校对青少年开展武术方面的教学就显得极其必要。而反观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开展的现状却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的研究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因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就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开展状况进行研究,确定影响安徽省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学生对散打的价值需求、散打运动的安全性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组织和管理等若干因素对高校武术散打发展的影响作用,为推动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丈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四川部分高校开展武术功法运动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开设武术功法课程非常少,还处于起步阶段;武术功法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健身、技击和竟技价值,在我国高校开展武术功法课程可以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在高等体育院系开展武术功法课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