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大众文化已成为今天大学文化建设不容忽略的现实语境。大学的人文教育者不应一味以对立的眼光看待,而要理性分析,寻找对策。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大众文化中符合人文精神的内容,与学生形成认同,建立沟通;其次,要正视大众文化对人文教育的不利影响,并结合大众文化的语境特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全方位地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品质。  相似文献   

2.
在商业规则的驱动下,大众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力量,其意识形态功能被放大,对大学生道德导向产生强烈的冲击;机械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消解着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继承,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分层划一;在媒介人的推动下,大众文化日益突破旧有的界限,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接合,消解着大学生的道德深度。应对文化冲击,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应主动向日常生活世界转移,直面现实生活.建树现实的模范人格.创造道德文本的日常形态。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生存环境,它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从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当今图像文化时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的漠视、排斥和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亲睐是当今流行的趋势.但这种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审美的角度上来说是浅薄和艳俗的.因此,重拾经典,用哲学上关于人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来观照大众文化无疑会使人对大众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商业规则的驱动下,大众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力量,其意识形态功能被放大,对大学生道德导向产生强烈的冲击;机械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消解着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继承,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分层划一;在媒介人的推动下,大众文化日益突破旧有的界限,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接合,消解着大学生的道德深度。应对文化冲击,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应主动向日常生活世界转移,直面现实生活,建树现实的模范人格,创造道德文本的日常形态。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青少年人格的社会存在。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给青少年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场,为青少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人文精神的空场,又可能导致青少年人格需求的物化、人格判断的困惑和人格行为的失范。为此,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同时,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创设健康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演出及传播越来越在积极按市场运作,以求更大的受众面和经济效益,从而造成更加明显的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峙竞争的趋势。从音乐人文精神的建设方面看,这种做法弊大于利。此种竞争必然导致狭隘功利目的的产生,而狭隘的功利性永远是音乐人文精神的天敌。弘扬中外古典音乐精品,其目标瞄准的不仅仅是市场,要更多地指向每个人的人文情结。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就文化素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两个方面。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凝结为人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客家人文素养。客家人文素养中既有廉洁文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文精神,也存在有一些不利廉洁文化建设的封建糟粕。客家廉洁文化建设要吸收客家人文素养中的积极因素,又要防止客家人文素养中的落后元素。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强国建设要求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要着眼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为文化强国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以及对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则是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民众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使人生活得更高尚、更高雅,从而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因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更加深广.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英文化有责任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套批评机制。这一机制不是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本文着力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精英文化现代人文意识的启蒙与批判作用,积极促成大众文化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2.
周俊玲  陆璐 《文教资料》2009,(16):148-150
在视觉文化语境中,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获取方式读图化;思维深刻性缺失,消解人文思想的形成;人文方法上知易行难;人文精神追求贫乏.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作者提出从课程文化建构、教材建设、教学和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探索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文史哲)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价值观念体系、责任心和创造力,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爱。大学生是学生,也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人,他们理当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  相似文献   

14.
早在14—16世纪.西方国家已倡导人文主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将引起社会的倒退。教师在传授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肩负起传承社会文明职责的重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育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加强校园人文文化建设,培养人文精神是我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人文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我们倡导人文精神,就是要对师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科学修养又有人文修养的人。学校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做到: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消解崇高、消解理想,瓦解传统价值体系,扼杀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而文学典型作为作家对生活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的结果,固守着理想和价值。当下的文学典型,正对大众文化审美维度上的异化进行着不懈的拯救。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冲击和挑战。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远离文学经典。高校文学教育任重道远。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关键。教师在努力发掘经典本身价值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通过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扶持和引导,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语文课程是基础技术与人文,在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重技术轻人文,特别是对语文的轻视表现得更为明显。"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人类的科学文化体系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或学科对人的文化素质培养来说最为重要,所以技术与人文要兼重,知识教育(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并重,21世纪需要的是技术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冲击和挑战。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远离文学经典。高校文学教育任重道远。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关键。教师在努力发掘经典本身价值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通过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扶持和引导,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