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魏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表现在饮食方面,胡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便十分频繁。其原因当与张骞凿空西域、夷夏观的演变以及胡汉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等不无关系。胡汉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体现出双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萍 《文教资料》2011,(35):35-36
饮食是体现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的重要方面,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民风民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在对外交流中,了解、传播和口译这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汉代合浦,"中外商业毕集",带动了合浦古郡饮食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史料考析、遗存研究、文化钩沉中可以窥见当时当地的食源、食涵、食器、食习,及其饮食文化的发展态貌与特征。其饮食文化特点,表现为饮食资源丰富、茶饮之风盛行、酒文化发达、食俗多元融合等。民族与东西方文明交流推动了汉代合浦地区饮食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话题。广州市回民小学六(三)班的同学在调查我国各民族饮食习俗的过程中,发现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对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及中原地区人民的流徙,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频繁接触,这为饮食上的交流和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交流除了物态层面上的交流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流。通过物态和精神层面的介绍,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的交流做初步梳理,以期还原这个时期移民推动下的饮食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地理特征、气候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历史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从而形成了不尽相同的饮食背景,中西方的饮食器具和饮食礼仪同样各有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中西方各有差异的饮食文化。文章将从中西方饮食器具与礼仪的多个方面进行文化解析,以期促进中西饮食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文化积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云南作为我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其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在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从古至今饮食和人类生活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一个国家、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能体现这个国家、民族的特征,也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趣的体现。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对其饮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对其进行探讨其实也就是从饮食的角度对日本文化进行探讨。一、日本的国家文化文化通常有高等和大众之分,高等文化往往建立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而大众文化则往往更加被人  相似文献   

9.
京族是一个以海洋经济活动为特色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渊源,其饮食明显地体现出越南越人(京族)稻作文明的烙印。通过对居住在中国北部湾畔的京族这一海洋民族饮食的考察,发现京族饮食既具有汉族等农业民族饮食文化的共性,又不乏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其饮食受地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经济与文化互动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中国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怎样推动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各方面问题,我刊执行主编黄桂婵编审专访了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姚伟钧教授。  相似文献   

11.
唐代西域诗是唐代诗苑中一束独具情韵的异域奇葩,其描写对象丰富独特(包括胡地风光,胡汉战争,胡人、胡马、胡酒、胡食、胡服、胡妆、胡乐、胡舞等),诗中充满浓郁的异域情调、民族风味、文化色彩。西域诗显示了唐人以昂扬奋发为基调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心灵世界的扩展,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拓展了唐诗的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唐代西域诗研究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论文对唐代西域诗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有待进一步开掘之处,并期待唐代西域诗研究新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清初中期、东北北部平原人口、民族构成经历了从以善渔牧猎的少数民族人口为主到少数民族人口与善耕作的汉族人口并存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多个自然、人文要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是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归纳了学界关于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清代回族学者宗教史成就研究,当代史、地方志编纂成就研究,科技文化史、中外交通史成就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民族混血现象较为突出,主要形式有:胡汉联姻、胡胡联姻、中外联姻等.主要原因有:唐朝的强盛与开放;皇室为之,百姓效尤,唐律不禁止以及政治上的需要等.结果不仅促进了唐代人口的增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唐代民族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民族偏见与民族隔阂,缓和了民族矛盾,而且缩小了相关民族之间的差异,加强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促使形成了新的复合型文化——异于前代的大唐文化.  相似文献   

16.
商代是华夏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商灭夏建立商朝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完全继承了夏朝的成果,在民族特征上也是相同的。商朝有许多方国,与商族和商朝有着复杂的关系。商朝和方国之间在保持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经常发生战争。考古文化表明,各方国及商的周边各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商族在同化夏族的同时,大量吸收夏族文化因素。但是终殷一代,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一定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7.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唐代寒山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表达上力求非诗化、修辞上采用反复譬喻、意义上体现通俗哲理、风格上力求古淡,这些鲜明的特征后人称之为"寒山体"。其形成的原因与题壁书写的方式有关,与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中唐底层社会生活有关,同时也与中唐以来以非诗改造纯诗的创作风尚有关。"寒山体"是唐代民间俗化诗实验性写作的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虽然特殊得不无极端,但在后代禅林内外却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初,降清的大批故明汉官成为清朝入关后政治、军事不断取得胜利和稳固统治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依靠、任用汉官,将其视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在涉及满汉矛盾和动摇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惩治汉官中异己分子。顺治帝亲政后大胆任用汉官,同时对降清汉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特别是对江南籍汉官的猜忌和打压尤为明显。严厉惩处江南籍汉官和严禁结社订盟的政策,表明顺治帝对江南文人崇尚气节、复明排满情绪以及可能出现蔓延之势的极度忧虑和恐惧。清初对江南缙绅的猜忌、提防和弹压,是在清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冲突的反映。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臻巩固和关外守旧满洲贵族的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清统治者对江南缙绅的政策也产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