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各国的社会结构不同,反映的社会现象也不同。每个国家都在寻求适应本国发展的社会结构。日本人具有很强的归属意识,形成了以集团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这种归属意识使日本人在各自的集团场合中建立起"纵式"的人际关系,形成纵式集团。通过对日本社会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的优势及劣势,以期对揭示日本社会现象及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给国人的印象除了富士山、樱花、和服以外,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日本人坚决服从自己所属集团的这种意识,即集团意识。而日本传统社会中所保留的村八分制度正是集团意识的一种极端体现和缩影。文章通过分析村八分制度在集团意识中的体现,从自然环境、稻作文化以及儒学这三个路径入手,探究日本人集团意识形成的根源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一个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特点的民族,这种矛盾性格的形成与日本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日本人的主要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集团主义。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使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和对所属集团的忠诚心,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人对权威的盲目顺从。等级序列意识是集团主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等级意识使日本人常常敏感于自己在集团中所处的位置,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对上服从与对下傲慢的特性。在生活态度上,日本人倾向于对事物本身直觉式的认可和评价,只重视现在而不太拘泥于过去,表现出十足的现世主义色彩。上述这些特征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影响和制约日本民族特性的深层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4.
在泛家族纵式社会组织架构下,日本民众饱受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与思维的文化熏陶,对集团或社会组织有很强的依附性,不仅对职业性隶属组织和上级唯命是从,而且对宽泛的社会组织团体、非领导地位的“前辈”也极力服从。日本民众的这种依附意识使人们普遍具有超强的集团主义意识,总能在自身归属的集团或组织内齐心合力地将其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表现为组织制约下少有个性张扬的民族特性,导致政治上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5.
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也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简单介绍了集团意识的成因、集团意识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和集团意识的两面性,进而将目光投射到日语中最为发达的敬语,特别是日本人在集团意识的影响下使用商务敬语的各种情况及意义。最终指出:文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发展,语言承载着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称呼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最直接地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称呼的使用受"权势""对等"、社交距离等多种因素制约,交际者只有准确判断,并依此来选择称呼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以差序格局、集团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文化中,集团意识超出了其他文化中构成"权势"的年龄、社会地位等而成为决定称呼的主要因素,一旦与集团外部人员接触,人们往往忽略集团内部的上下关系而优先考虑内外关系。受集团意识影响,在集团内部交往中,交际者遵循上尊下卑的称呼准则,但与集团外人员进行交际,则须使用内外有别、贬己尊他的称呼策略。  相似文献   

7.
日本社会中的"共同体"意识产生于原始农耕社会,被学者称为"地域共同体"。进入封建社会后,"共同体"意识通过日本特有的家业制度得以发展,并在日本早期的商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现代企业社会中,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共同体"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企业职员的日常生活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社会的经营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传统的"共同体"意识则继续在现代企业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屠文生 《辽宁教育》2012,(16):63-64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内涵要求,首先侧重的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继续教育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及时反应的能力。结合教育总是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点,民主小学确立以"责任意识教育"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来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主要是源于学校教育要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思考,更是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曾短暂地存在于日本历史上,但不论是"贡举制度",还是江户时代的"学问吟味"和19世纪明治维新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都与中国及其他国家表现出种种差异,直到最后不了了之。日本以血统为核心的贵族制封建统治结构,以及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民族性格是科举制度在古代日本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与科举制度擦肩而过的日本社会,实用主义教育兴盛、各种文化多元并存,在面对近代化浪潮时迎头赶上,率先进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军国主义在日本社会泛滥开来,酿成二战祸端,这也与日本社会从来没有真正接受科举背后的文化传统深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内外有别的意识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及至对社会规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阐述分析"内"与"外"的判断标准、范畴,以及在其影响下的集团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差异,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日本社会中的"共同体"意识产生于原始农耕社会,被学者称为"地域共同体".进入封建社会后,"共同体"意识通过日本特有的家业制度得以发展,并在日本早期的商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现代企业社会中,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共同体"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企业职员的日常生活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社会的经营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传统的"共同体"意识则继续在现代企业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社会伯公与大伯公信仰谈起,追究其在传统天神、地祗与人鬼的信仰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客家社会的信仰化不是单独存在,虽然“伯公”、“大伯公”等词的使用,是客家人特殊的用法,但是在信仰的内涵与意识上,还是整个汉人化的延续与发扬。建构出客家社会大伯公的信仰体系,不是要标举其独特性,实际上也能彰扬出整个汉人社会鬼神崇拜下的深层观念系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族群结构是多元的,客家族群虽然人数众多,也无法避免与其它族群化的相互融合,大伯公信仰正是族群融合重要的化指针,其发展的趋势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人在东南亚的特殊化生态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主要的精神安顿力量,从大伯公、拿督公到本头公,虽然名称与形态有些出入,但是其消灾祈福的平安心愿是一致的。祭祀圈的形成不只是在共祀的集体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对“境”的向往与追求,“境”不是单一的,有神境、祗境与鬼境的形态之分,但是在信仰内涵上又经常的交流合一,有着“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明了了三境与一境间的互动关系,方能掌握到华人信仰化的整体面貌。在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信仰,缺乏精致化教养的环境,加上各国有意或无意的排华政策,压制了华人族群整体化的维护与发扬,随着大传统的逐渐分离,小传统也是残缺不全,不仅外在器物明的亡失,内在精神明的维护也极为困难,上一代留下来的原乡生活体系,从器物层、社会层到精神层实际上都已欲振乏力,这种现象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包括"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协调问题这样两个方面。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世界主义文化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间存在诸多重合之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重合使得边疆社会成为了世界主义文化的生发地之一。当然,由于边疆社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质,从而使得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在生发方式、承载群体、文化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性。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的总结,本文认为可以将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划分为民族型世界主义文化、地域型世界主义文化以及游移型世界主义文化这样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神道教中处于最顶端的神是天照大神(太阳神),日本传统神话中认为他在人间的后裔是日本天皇,他代表着世间至尊无上的天照大神实现“八紘一宇”(四海一家),统治全世界.只要按照其森严的等级架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就可以稳定世界.等级制作为其文化核心被传承下来,影响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以设定语境导入文化内容,把握日本社会结构及问题为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在大学日语专业日本社会文化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而广被关注,它体现出在相同文化体系内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认同.<诗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它的鳊撰与历代注疏都体现出儒家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是中国儒家文化体系的主流思想.此外,<诗经>不仅是中国的经典,它还外传至日本,被日本统治阶级所接受.文章论述了日本权重学者对<诗经>的接受,以及对<诗经>所反映出的儒...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发达的社会教育已被世人列为学习的典范,它对日本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社会教育活动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日本社会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对其研究可谓了解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因此,笔者试图从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找出其日本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发展的深层影响,希望能给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带来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