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看到这个题目,有同学就在偷笑:打招呼谁不会啊,哪天不跟同学、朋友打招呼啊!还值得一讲?同学们,不要小看打招呼,这小小的招呼中可有大学问。如果招呼语说得言辞得体,一两句话就能为你增加印象分,赢得对方的好感,进而使对方成为你的朋  相似文献   

2.
做客礼仪     
做客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际方式,是人们联络感情、扩大信息来源、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但是,要达到这样一些目的,必须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事先招呼拜访别人时,应选择一个对方方便的时间,因此就得事先打招呼,使对方在各方面都有所准备。不打招呼,做“不速之客”,是不礼貌的,还可能造成不必  相似文献   

3.
赞美这一天     
每一天,我们去忙碌我们的事业,从对方身边经过,注意或不注意对方的眼神,想跟对方打招呼或不打招呼。我们四周声音喧哗,每个人都讲着我们祖先的语言。有人给衣服锁边,缝补制服上的一个洞,补一只轮胎,缝补需要缝补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2008,(2):28-28
一天往往从早安等招呼语开始,请问,你平常都是怎么打招呼的? A:扬手打招呼B:鞠躬打招呼C:只动嘴巴,表情不变D:拍拍对方的肩膀或手臂,说:"你好!"  相似文献   

5.
陌生人也会相互微笑澳大利亚人讲究礼貌,待人彬彬(bīn bīn)有礼,人们相见时总是热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彼此称呼对方的名字,男女老幼,均是如此。在社交场合,澳大利亚人显得非常随和,喜爱同陌生人交  相似文献   

6.
作客十戒     
一、戒做失约之客。应邀到人家去做客,准时赴会,既是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也是自身教养良好的标志。最好是略微提前一点儿到达,否则会给主人造成不便。如因突然事故不能前往,则应通知对方,以免人家久等。若实在无法通知,事后要尽快去打招呼,以消除误会。  相似文献   

7.
<正>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人们见面打招呼可用Hi,Hello,How are you,How do you do.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只要是寒暄打招呼就可以使用.记得有一次,我校一外籍教师到某中学去讲学,刚进校门,中学生们便纷纷向她“Hello”起来.按理讲,她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她却不太高兴.也许有人会问:学生们那么热情的“Hello”为什么会使她不高兴呢?难道当时用“Hello”打招呼不对吗?那样打招呼的确没错,只是不适合.就是说,语言使用中的“正确性”不能替代言语交际中的“适合性”.中国人(特别是初学者)学英语,往往只注重运用语言的“正确性”,而忽视其“适合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运用恰当得体呢?只有通过“语域”的学习,我们才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方式、内容和对象去选择适当的语言实现交际的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语域”?  相似文献   

8.
跟DuDu学英语     
“What’s up?”是很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比方说Kitty在路上看到我说“Hey!DuDu!”,那我通常就会回答说“Hi!Kitty,What’up?”这就是问对方近来怎样,有什么事吗?通常如果没什么事人家就会说“Not much .”不  相似文献   

9.
当你拿起话筒用英语打电话时。开头打招呼的第一个词便是Hello。Hello相当于汉语中的“喂”,打招呼时只要说一次就可以了。然后告诉对方你是谁,并说明想与谁通话。例如:  相似文献   

10.
(一)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自行车,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 或 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 Have you had your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  相似文献   

11.
A.姓名、称呼、问候。中国人在与朋友、熟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去哪”“吃饭了吗…‘忙什么”。其实,我们对对方的答语并不感兴趣。如若用这些招呼英美等国人,则会被误为干涉他人的私事。  相似文献   

12.
一、我也会说湖南话了   在湖南舅舅家做客的几天里,舅舅一有空就带着我们到处逛,看周围的景物.在路上看到邻居或是熟悉的人,舅舅就会客气地打招呼:"生意好!生意好!"对方也总是笑着回应:"生意好!生意好!"……  相似文献   

13.
学会低头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为人特别高傲,见人不主动和对方打招呼,甚至走路时,也把头抬得高高的,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在友好往来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人民也将自己的风俗习惯带到、或教给了对方国家的人民。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既有各自独特之处,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本文拟以色彩和数字为中心,举例分析说明中日两国风俗习惯在这两方面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和学习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各自的迷信思想。中国人对数字讲究成双。有不少中国人青睐“8”,这大概是因为“8”的谐音是“发”吧。英美人忌讳“13”(thirteen),他们认  相似文献   

16.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相似文献   

17.
培养良好人缘的十种习惯一、时常表示自己关心对方。对别人穿着服饰、身体营养、工作业绩等方面时常热心地问候。二、主动与对方打招呼。对邻居和同事,不妨先开口问候他们,寒暄的话本无多大内容,但委实可增加亲切感。三、寻求与对方的共同点。同乡、同母校、同宿舍区这...  相似文献   

18.
巧用问候语     
Hi,我是“英坛”高手Michael(迈克尔),想学好英语,和我一样成为“英坛高手”吗?苦练《英语宝典》吧,这可是英语学习的《九阴真经》,轻 易不外传的噢。请看第一招:你会用英语打招呼吗?要注意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问候语哟,否则你会笑话连篇、大出洋相的。1初次见面押可以用Howdoyoudo芽(您好!)或Nicetomeetyou选(认识你很高兴)来打招呼,对方也应同样回答。2熟悉的朋友之间的问候:熟人可用随便一些的问候语,如:Hello选Hi选对方也同样回答。3根据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来打招呼:如:Goo…  相似文献   

19.
我们总是抱怨同学关系太难相处,在对方身上找出一条又一条的理由原谅自己。可在我们埋怨之余,却从来没有认真地从自己的身上找出些许原因。我们习惯那么固执地为自己辩解:“我”没有错。同学大多是同龄人,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轻狂”。可是他们的心思太难猜透,因此我们总是感觉与对方隔着一堵厚厚的“玻璃墙”。每天见面笑嘻嘻地打招呼,看似亲切而和睦,其实“暗里藏刀”,都在为争夺名和利而互相排挤,互相嫉妒,使本来纯洁的友情变了味,反而成了“敌人”,成了“对手”。我们因此不相信别人,有困难得到慷慨帮助,我们会猜忌别有用心,与同学吵架闹…  相似文献   

20.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