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简女贞本名简敏女贞,1961年生,台湾宜兰县人,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现专事写作。曾获台湾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国家文艺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作品以散文为主,著有散文集《水问》《私房书》《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七个季节》《梦游书》《顽童小番茄》等十余种,人称具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被誉为“台湾女性文学天宇上升起的散文新星”“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余光中语)。作为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之一,她经历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针对张守仁先生提出的所谓“新散文”展开讨论和批评。散文究竟应该怎么写,显然已成为散文界同仁广为关注的问题。先生提出的“新散文”主要以《转身》、《麦田中央的坟》和《告别五千年》等为代表,认为这些散文“勇敢地冲出了(传统散文)的围墙,向小说、戏剧、建筑乃至生物学、哲学借鉴手法……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等等,文章认为,散文可以创新,可以变变花样,但不能背离散文创作的写实性原则;散文毕竟是散文,不属于虚构性文体,倘若散文也能虚构了,散文也就等于死了。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李存葆以大气、恢宏的“大散文”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次获“韩愈杯”、“孔子杯”等散文大赛一等奖;多篇散文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也多次以头条转载他的散文;2005年散文集《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4.
谈到散文写作,人们常用“散文贵有眼”这样的话以概括散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文眼”一词,查《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大辞典》以及《佩文韵府》等书,均未见收此条目。人们的通说,是以晋人陆机语“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解。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曾一度与鲁迅齐名。尤其他在散文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影响更为广泛。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到一九二七年《谈虎集》发表,这是周作人散文的主要创作时期;后期从《水日集》发表开始到离开人世。周作人前期散文创诈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富有战斗性的散文,即一九二○年前创作的散文,其中有抨击旧道德的《重来》,有对北洋军阀进行鞭挞的《关于三月十八日死者》等。二是“平和冲淡”的散文,指一九二一年革命退潮开始到《谈虎集》发表的这段时期、此间的散…  相似文献   

7.
散文中的一块翡翠──浅说茅盾《风景谈》的美学价值江苏淮阴孟令涛散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特别是它隽永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以自己心房的颤动去颤动千万读者的心房,从而被人们昵称为“美文”。每次研读和教学茅盾先生的散文力作《风景波》...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我国出版了四种散文刊物,计有:《散文》、《时代的报告》、《人物》、《随笔》。《散文》创刊于今年一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十六开本,月刊。这个刊物主要发表散文新作,此外还开有“月季花”“履痕处处”“文苑觅踪”“海天片羽”“艺园拾英”“风物志”“科学小品”等专栏,介绍新人新事,祖国风貌,往事漫忆,科学知识等。“笔谈散文”专栏,则介绍散文的发展和一般知识。“散文名作欣  相似文献   

9.
“常州散文”在常州历史上尤其是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文章对常州古代散文作了梳理、分析、归纳与总结,并介绍了《常州散文》的编选原则和编排体例,以利于学习《常州散文》的人把握精髓,也便于外界的人了解常州古代散文的源流、学派、特点与传统。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坛散文批评滞后,60年代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打破沉闷空气,成为散文改革的宣言书,倡导现代散文的新范本: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提倡以“感性”与“知性”相济做为散文审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12.
散文简说     
中国既是一个诗国,又是一个散文的国度。早在殷商文告和青铜器铭文上,已见散文的踪迹。但“散文”作为观念的出现,最早见于南宋末年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他在“文章有体”条引用杨东山论黄庭坚的诗文时说:“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杨东山,即诗人杨万里的儿子。同期的王应麟在《辞学指南》一书中,将文体分为“散文”与“四六”。可见,南宋末年已开始使用“散文”这一名称。在历史上,当“散文”作为诗歌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时候,它既包含一切非韵文的文学作品,又囊括了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一切著作。因此,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3.
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分界线,梁衡的散文创作由山水散文转入政治散文。他打破了杨朔散文“物-人-理”的模式,摈弃了散文创作的纯文学倾向,集中展现了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4.
李汉荣先生的散文《山中访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以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见长,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走到涧边,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大自然中的古桥、树木为友,与他们互诉心声,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15.
易渡 《红蜻蜓》2023,(12):22-25
<正>商朝的甲骨文卜辞和铜器铭文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从殷商到战国,我国散文由萌芽至成熟。一大批优秀散文出现在这个思想启蒙的特殊时期。其中,就有一些专门记录历史的散文汇编。《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尚”即“上”,《尚书》这个名字指的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相传,《尚书》由孔子编撰而成,但其中有些篇目是后来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尚书》被视为儒家必读经典,  相似文献   

16.
说起脍炙人口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同学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与他的《醉翁亭记》。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他笔下的散文清俊雄逸,风格独具。人们百读不厌的《醉翁亭记》确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古代优秀散文。散文以“记”为名,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抒发了与民同乐的高雅情怀。品读这篇韵味隽永的美文,犹如品尝一杯淳美的陈年佳酿,令人美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令人为之陶醉!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鉴赏》2005,(7):25-29
斯妤,女,当代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小说集二十多部。代表作有散文集《斯妤散文精选》、《两种生活》,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10月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并曾获国内多种散文奖。其散文既先锋又典雅,既绮丽又深情,小说则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与荒诞,现实与幻想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青年读者和知识女性欢迎,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介绍到国外。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蝶     
《人生如蝶》是一篇浸透着作者情致与理想的优美散文。文章以蝶儿为了追求那一瞬间的“完美”与“精彩”而“幻化生命”的壮举,昭示人们:人生如蝶  相似文献   

19.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很精致的散文,作为散文教学,从宏观上讲,应当着重体现散文雅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因为,散文是一种凝结了作者生活体验,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文体,是需要用情感投入去理解的文体。《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收录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从单元的教学要求看,所选的文章服务于“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这个总体教学目的,鉴赏的教学内容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因此,怎样具体落实“鉴赏”这个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厉彦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于沂蒙山革命老区。他早年工诗,有诗集《都市庄稼人》《灼热乡情》问世。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散文写作,先后出版《春天住在我的村庄》《享受春雨》等书,并获冰心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大赛一等奖、《时代文学》年度奖等奖项,近百篇佳作被《读者》《青年文摘》《新华文摘》《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并入选到中小学生畅销书《正能量阅读》《中学生魅力阅读》《崔峦教你写作文》《崔峦教你阅读与作文》以及中、高考试卷中。他的文章除了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与亲切,还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与担当。2015年7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新作《人民、人民……》,此文刚一面世便引发了读者的热切关注。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语文学科的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很多语文教师经常遇到学生作文“如何真情写作”“如何驾驭大题材”的困惑,本刊在此转载这篇力作及部分评论,期望能给读者以感悟、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