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
贾玉英 《成才之路》2009,(31):40-40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语文老师把语文课本还当作“知识仓库”机械地去传授。只要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交代清楚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适应的。新教学观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写法,从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就是说,不只要学会“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文章。不只是定时写,而贵在于及时写。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成长不能离开写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从教20年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确实是实践、阅读与写作三者紧密相伴。我有百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发表在各级期刊上,200余篇为学生学习而写的稿件发表在各级学生报刊上。为什么要写作?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联系古代文论,我总结出学生作文“贵能自改,不废求友”的经验,坚持要求学生运用自改法、互改法、冷改法和读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而“知一重非,进一重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自改法学生作文“贵能自改,不废求友”。谁写的文章,抒发谁的感情、阐述谁的观点,稿成之后,能否达到自己的要求,作者是最清楚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要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在自改中做到两个比较:一是自改作文之前,要与教师推荐的范文和教师当众评改的文章相比较。看看范文的哪些优点自己尚不具备,自己在修改文章时要相应地加…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6.
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只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的心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课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我国名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教师教学中重“述”轻“写”的现象.结合作者自己“述”和“写”应成“并蒂莲”的感悟,阐述了教与研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努力追求方向,并提出教师写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教师教学中重“述”轻“写”的现象.结合作者自己“述”和“写”应成“并蒂莲”的感悟,阐述了教与研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努力追求方向,并提出教师写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要自己改”。变教师包办批改为指导学生自改,是作文教学中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发挥在传授写作知识的“讲”上,而应发挥在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获取写作知识,进行“写”和“改”的实践上。写作能力不仅包括“写”的能力,也包括“改”的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能写而不会改,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写”是改的基础,“改”是写的提高和完善,只教写而不教改的作文教学不是完善的作文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而且要教给修改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戟 《中国培训》1999,(11):49-49
一节课上完,课本一放,教案一合,就算完了吗?没有。课后认真回顾、审视自己教过的课,寻问题、找经验、择要求收入笔底,这便是教师们常说的写“教后”。认真进行“教后思教”,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教后”应注意记以下内容。一、记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是否深透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教师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有一个对教材逐步熟悉、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执行者和完成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启发、引导、示范,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训练,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13.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而对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后记”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写好“教学后记”,  相似文献   

14.
郁存军 《新疆教育》2012,(13):156-156
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不断查找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和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反思:反思“教师自己”;反思“学生”;反思“别人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吴玲 《文教资料》2011,(27):53-54
要让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交往功能,真正把中学作文教学“为写而指导写”的观念,转变为使学生作文“因为有用才要写好,因为有思想、想写才写,因为做才写’,_——使作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真实的书面语言的交际环境”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要不要审题,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0期)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高考作文要“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作.无需审题。我认为,高考作文需要审题,因为高考作文不等于教师写研究文章。写研究文章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无需审题:而高考作文是写别人给定的题目,需要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写作要求,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文的本质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心灵上与他人沟通,离开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也就缺失了作者思想参与的过程,这样的文章自然枯燥无味,行之不远。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渗透自我,融入自我,时时刻刻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搏,即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其次,要抓住“美”这个永恒的主题,美是人的生存书写行为自身,审美是对美的体悟和发现,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是人生命状态的写照,是通过书面语言对自身生命和生存形式的现实形态和表征形式.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者离开了对“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在其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过程中,既要提升对所教学科教学意义的理解,又要寻求合理的教学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教学期望,二者处于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态的统合之中。对学科教学意义理解的不断清晰化、系统化、个性化是语文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应的则是相对稳定而充满个性色彩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改进不能简单化地从操作形式入手,而是要寻求建立一种“知”“行”并进、互促的专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教学要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模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在写中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写中提升精神、发展语言,充分体现了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等工作在许多学校、许多教师中都开展起来了。虽然表而上看起来写与不写一个样,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寻找教学规律都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现笔者对教学反思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