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报业市场化的非均衡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报业市场化呈现非均衡发展。晚报和城市日报等城市报纸的市场化速化速度高于全国性报纸和地区党报等非城市报纸。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报纸吸引了更多广告客户,并积极改革报业经营。市场化使城市报纸获得雄厚财力,打破了以行政级别决定报纸地位的传统。市场化促进了城市报纸的报道和发行,积累了资产,提高了员工待遇。市场化还带动了报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城市报纸和非城市报纸正各自努力争取新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报业发展迅猛,变化深刻.报纸已不仅仅是党的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她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拨款、报社办报、邮局发行"的报业发展模式大势已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改革发展、竞争创新的需求,以市场为主导的,编采、广告、发行"三轮"驱动的报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武志勇 《现代传播》2006,3(3):102-106
"邮发合一"是一种邮政与发行业务相结合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确立了"邮发合一"的报刊发行体制.报业生态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报业整体影响力大幅提升,发行数量增加、读者范围扩大、投送速度加快;报纸发行自主性减少,预定和计划发行成为发行的主要形式,征订时间、订阅时段、发行费率、给报社的缴款方法都取决于邮局;报纸发行范围行政属地化,新闻舆论监督功能受到局限;报社本身的发行功能基本丧失,报纸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减弱,内容、风格同质化严重;报纸发行工作政治任务化,摊派发行与强迫征订屡禁不止;邮局长期垄断导致报纸发行服务质量、效率下滑.  相似文献   

4.
云飞 《现代传播》2005,(5):123-125
随着报业改革的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市场的角度来寻找划分我国报业结构的标准,较有代表性的是将我国报业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全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地方性市场。①全国性市场上的报纸数量不多,但影响较大,这些报纸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全国发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经营,我们把它称为全国性报纸。一、市场环境分析现代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化的产物。因此,我国报纸发行市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城市化程度和社会成员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我国报纸发行的市场化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中国…  相似文献   

5.
彭剑 《新闻实践》2005,(2):28-29
发行是我国报业面向市场的前沿地带,也是改革效益最显著的地带。文章对2004年中国报业发行改革的成果、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脉络清晰、概括全面、点面结合的透视和分析,其指出的报纸发行市场化、社会化和品牌化观点,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地市级报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地市级报纸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我国报业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许多体制性突破,像全国第一家自办发行的报社和全国地市报第一家报业集团等,均诞生在地市级报纸的新闻改革与报业体制的创新之中。因此,国内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首先给地市级报纸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报业市场化的倾向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报界出现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报业市场化的定义是,非商业化报纸在保持原有的所有制、政治立场、编辑方针的前提下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取得经济自立的过程,其结果是报纸减少或摆脱在经济上对政府的依赖,取得财经上的独立地位。具体地说,报纸从广告、发行(不包括公费订阅))和其他市场经营活动中所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报业的竞争也空前激烈。为了开拓报业市场,抓住读者的兴趣点,提高报纸经营效益,报业不得不走出传统体制下的运行方式,开始调整经营思路,转变经营作风,面向市场和受众,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为自身确立一个明确的定位。而报纸市场化经营的必然结果就是树立品牌意识和建立品牌战略,这也是报纸业市场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的确立,也必将推动和加快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从而加快报业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报纸不仅仅是党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拨款、报社办报、邮局发行"的报业发展模式已经过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改革发展、竞争创新的需求,编采、广告、发行"三轮"驱动的报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报业自办发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以报纸为导向的发行手段转变为市场经济时期以订户为导向的发行营销手段,这种观念和策略的转变,使得报业发行真正地进入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南方都市报》为标志开始,到《新快报》、《信息时报》相继出现,新兴报纸发行使“有效发行”理念深入人心。所谓新兴报纸,即以根据市场形势确立自我价值核心,内容专一为某种或某几种分类领域,采用窄幅排版,通过有效发行打破传统报业发行市场格局,赢取自身发展空间的报纸产品。  相似文献   

11.
柴英伟 《记者摇篮》2009,(9):39-39,10
在我国专业报大多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办产生,它们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些专业报在其所在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至2003年之后,全国地方城市的专业报纸在体制上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那就是随着报业的市场化,一些城市的专业报从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脱离出来,加入了当地报业集团或专业的传媒机构,至此,这个带有一定历史色彩和特定使命的专业类报纸,进入了报业市场化竞争的行列。  相似文献   

12.
我国报纸发行渠道的改革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目前,国内自办发行的报纸已猛增至800多家,自办发行的报纸在国内已占40%的市场份额。从传统的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再到自主多渠道联合发行,报纸的营销逐步由行政化转向了市场化,报社对4P’s(即产品、价格、通路、促销)的运用愈来愈得心应手。与此同时,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主业经济扩展到非主业经济,从产品经营扩展到品牌经营。在广州、哈尔滨等地,报社成为纳税大户,报业成了支柱性经济部门。 21世纪,推动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只手将是科技。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投入运用的大众传播新科技中,因特网给报业带来的冲击最为深刻,它不仅催生出一大批报纸网站,而且改变了报业生产和销售的方式,为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在目前条件下,怎么利用、开发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报业发展迅猛,变化深刻、报纸已不仅仅是党的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她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拨款、报社办报、邮局发行”的报业发展模式大势已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改革发展、竞争创新的需求,以市场为主导的编采、广告、发行“一二轮”驱动的报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在市场经济中,报业竞争前景如何?如何在竞争中发展报业? 报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报业出现了日益竞争的态势。这种竞争,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过程性现象,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向读者的发行竞争。报纸,任何时候都应是面向读者的。过去许多报纸的发行,大多是靠公费订阅的。现在,报纸的发行,除了公费订阅之外,开始走上了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接受读者的选择。所以,为了赢得读者,扩大发行,许多报纸在出报时间、内容安排、价格  相似文献   

15.
发行改革是目前报纸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报纸发行体制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性与行政性,各家报纸在发行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新年伊始,古都洛阳出现了一支洛阳日报社的送报队伍,中国报纸的自办发行就始于此。15年来,以提高时效、降低发行成本、缓解报社资金压力为初衷的自办发行,促使报社掌握了报纸发行的主导权和发行网络的主控权,为中国报界不断冲破观念和体制束缚,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报业发行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更多的报社和报业集团从各地实际出发,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要求,自主选择不同的发行渠道,探索不同的合作发行方式,社会化、专业化的多渠道发行市场得到发展,报纸发行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了数量和质量两个制高点,在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报业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叶奕 《今传媒》2007,(8):25-27
报纸的发行工作,即报纸编辑印刷完成后,由印刷厂传递到读者手中的流通过程.它是办报活动一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扩大广告收入的基本条件,更是实现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报刊发行绩效是报纸成败的基本标志.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报业发行市场形势更加复杂,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沿袭旧的发行思维和发行方法无疑很难突出重围,创新发行策略成为确立新的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报业已被列入第三产业,报纸的商品属性开始逐渐显现。而与此同时,报业体制也开始由“机关报”向企业型转化,各报社必须在市场竞争中“自负盈亏”,报纸的经营与市场对接后最大的转变便出现在广告、发行和多种经营等方面。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对报纸来说,发行具有三重意义,其一就是实现报纸的传播功能;其二就是质量报纸的传播效能;其三就是获得报纸的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19.
朱广盛 《传媒》2001,(3):55-56
在我国南京、广州、成都等地都先后上演了硝烟弥漫的报业大战。发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报业人员的首要任务。 竞争呼唤新的发行机制 我国许多报纸沿袭多年的邮局发行方式,在近10年中虽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改革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演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报纸全部属于国家所有。报业结构总体上为宝塔状, 上面是中央报纸, 其覆盖下有两个报纸系列: 条式———省级、地方级、县级报纸, 块式———部委级、局级、企业级报纸。这种报业结构是我国计划经济条块分布状况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由中央报纸与省委机关报占主导地位的报业体系变成了中央、省市、地县、部委厅局企业多级多层办报的报业体系; 由单一的党委机关报发展到今天党委机关报与以服务为主的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报纸, 以休闲为特点的文化类报纸、游乐类报纸、都市报等并存的局面。实际上50 年来, 我国报业结构的演变阶段大致经历了50—70 年代的全国和省级报纸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80 年代基层报纸大发展的阶段,90 年代城市报纸崛起的阶段三个时期。我国报业的这种变化, 反映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政策促进与社会变化推动的结果, 我国经济模式的变革, 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与事业机构分权, 报业管理政策的调整, 报社企业化管理, 报纸发行渠道的拓展, 报纸读者群的变化等等都促使报业结构的演变向着市场的方向发展, 并逐渐用市场规律来解决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