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矛盾的多元决定"不是传统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多元论,而是一种基于多重社会因素的结构化而创造的社会动因理论.尽管没有摆脱结构主义的影响,但作为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和经济决定论的一种深化,确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改造中的理论的生成,是一种理论场所的转变。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观看作是对黑格尔的简单颠倒,这种认识论上的懒惰很容易滑向经济主义,产生经济人的幻象。阿尔都塞具体分析了恩格斯的合力说,指出其必然的结果是认识论的真空或者循环论证。破除了经济人的幻象和一元决定的辩证法的意识形态本性,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辨证法的合理内核:经济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法国路易.阿尔都塞以研究笔记的形式完成了《矛盾与多元决定》这篇名著,主要内容是阿尔都塞本人"对黑格尔的颠倒"的思辨和关于矛盾概念的新理解这两大问题。阿尔都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得出了"矛盾多元决定论"这一创造性的理论,从而达到了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的探讨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而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更为深刻,将意识形态的本质展现在世人面前,既继承了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批判的做法,又发展了阿尔都塞自己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对于我们如何去理解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硬核",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式.对生产方式理论的理解曾经演变为"经济决定论".为了瓦解"经济决定论"的机械逻辑,萨特用存在主义克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对立,阿尔都塞用"多元决定"对生产方式重新进行了解释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了专门研究,普兰查斯重点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问题以说明当代条件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构成性关系.通过批判性地考察从萨特到普兰查斯的瓦解"经济决定论"的逻辑之旅,可以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一种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实践概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理论实践的理论",并论证了此定义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意义。阿尔都塞的观点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路易·阿尔都塞是当代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中提出,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殊性。并且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多元决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试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阿尔都塞主张用“征兆阅读法”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从中发现“文本”深处的理论框架。阿尔都塞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晚期著作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马克思用多元决定论的辩证法和历史观取代了黑格尔的一元决定论的辩证法和历史观。阿尔都塞的理论虽然并非没有合理之处,但在总体上他对马克思的理论作了许多误读、曲解  相似文献   

10.
对阿尔都塞"结构"解读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易·阿尔都塞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结构"问题.他的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思想的解读及他的矛盾与多元决定论思想等,其背后都深藏着他的结构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