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许政 《现代语文》2004,(2):30-30
鲁迅《社戏》一,结尾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个长句结尾,把留恋那夜的情感流露于笔端。  相似文献   

2.
李铭同学问:《社戏》中,写“我”所看到的戏并不好看,可以说是很乏味的。但是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相似文献   

3.
[真题在线]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社戏》的主体内容围绕看社戏和偷豆吃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故事细节表明那夜的戏其实并不好看,那夜的豆其实也并不好吃.小说结尾评价却强调"我"一直到现在忘不掉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小说主体内容和结尾评价明显存在悖论.这一悖论,意在突出是谁让"我"看到戏和是谁让"我"吃到豆,赞美过去边远乡村的人性淳朴纯正、人...  相似文献   

5.
<正>一、借助虚词,长文短教《社戏》末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了!"中两个"再",充分流露出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的爱恋与怀念。教学时通过抓住虚词设计朗读,可以使这种情感充分地形象化,既能使学生未入文章先有情,又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而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再"字设计问题:"两个‘再'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喜爱与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围绕问题,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探究"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只要学生发现了"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景美、偷豆有趣、公公送豆"是"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之后,文章结构就  相似文献   

6.
读过《社戏》的人都忘不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社戏》原文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相似文献   

7.
【真题回放】题目:作文(60分)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相似文献   

8.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9.
《《社戏》这篇小说 ,很有意思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作者在结束部分虽然用了许多文字写偷豆的过程 ,写偷豆造成的结果———六一公公的那一大段言说 ,或者说 ,作者的结束部分整个地就是围绕豆子来铺展开来了 ,但作者通篇却并没有一个字来写那好豆是什么滋味 ,也没有一个字来写吃那好豆是什么感觉。再说那“好戏”吧 ,文章对此的渲染、衬托真是足足的 ,又是写白日中未能看到戏的失落 ,又是写被允许去看戏的慌急 ,还要写一下那…  相似文献   

10.
作者写《社戏》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社戏这个载体,借助于小说来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明白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11.
作者写《社戏》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社戏这个载体,借助于小说来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明白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14岁那年的一天,我参加了好友杰妮芙的舞会,从那一夜后我开始了一条黑暗、恐惧之路。如果那夜我没参加杰妮芙的舞会,或者我能收回我在舞会说的话,也许事情就不会是这样子的了,但一切都办不到了。那夜,我的朋友们包括那个叫菲丝的新来到我们学校的女孩都来了,当然我最好的朋友莱茜也在。我与  相似文献   

13.
那是一个朦胧而温馨的夜,那夜,小城雪花轻舞飞扬。人都是喜欢雪的,还没听说过有谁讨厌雪。我也喜欢雪,因为它的温柔它的高洁它的诗意盎然。大西北冬天的每一场雪都会带给我惊喜。那夜,做完了功课已是夜深人静,小城早在轻轻的鼾声中  相似文献   

14.
元旦前两天,班里传出一条轰动性消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晚会上,班主任老师要和一名同学同台朗诵她的散文《那夜的烛光》。”《那夜的烛光》早在我们班传诵着,同学们不止一次地被那充满浪漫色彩的气氛所打动。老师会邀请她的哪一个“宠儿”呢?我们猜测着,议论着:是班长,还是团支书,还是……一万个没想到,老师竟然选中了我这口齿不伶俐的女孩。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不是开玩笑吧!可我分明从老师的眼睛里读出了鼓励与期待。接下来便是紧张的排练。午饭后,黄昏时,我和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老师经常给我纠正读音,我也时不…  相似文献   

15.
我想起当初年富力强的父亲揣着两个面包走来的情景。那年那夜的露水打湿了父亲的布鞋,也湿润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  相似文献   

17.
云啊,深蓝色的云,我想念你,我的母亲。那夜,我流泪了,就在面包车接走母亲的那一刻,就在母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 笑着对我说再见的时候,门被轻轻地带上,我陷入了彷徨。渐渐地,我渐渐地明白, 母亲走了。那是第一次,母亲走得那么远,要跨过中东,飞向法国,再转机去摩洛哥。那夜,我流泪了,那么深地回想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曾经在一篇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对妈妈说她最喜欢台风。妈妈问为什么?她告诉妈妈:“因为有一次刮台风的时候停电了,停电时我就去找蜡烛,我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你说我看起来像个小天使……”那夜,有个小女孩相信自己是个天使,那夜,母亲一句不经意的赞赏创造了一个天使。  相似文献   

19.
红枫叶     
又是枫叶在秋风里染红的季节,我收到了一个邮包……那夜,我在梦里遇到了枫,看到了满山的红叶。  相似文献   

20.
秦湄毳 《家长》2012,(2):70-71
是啊,洋葱头不杀人眼了,问心无愧了,它的泪也就成为清清的水。一朵花似的洋葱头,我正在切,洋葱头杀我的眼,我去擦眼泪。儿子问:"妈妈,你怎么了?"我说:"洋葱头杀得我流泪了。"儿子跑进厨房,说:"妈妈,洋葱头也在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