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虎头桥与魏延之死曹弘撰文摄影余少小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告诫亲信部属,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书中还写道,诸葛亮临终前,曾授扬仪等人“锦囊妙计”,以制魏延之反叛行径。在陕西南部古城汉中采风创作时,偶闻城中有...  相似文献   

2.
魏延一生忠诚于西蜀政权且功勋卓著,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进军路线上的分歧是认识分歧,曲在诸葛亮。虎头桥之变是诸葛亮酿造的一杯鸩酒,而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则是虎头桥之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魏延所提出兵发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被诸葛亮拒绝,多数论者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本文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地理特征,认为上庸在魏军控制之中,如引兵入子午谷,只能是死路一条,魏延之计勇而无谋,诸葛亮未予采纳,乃正确决策.此事足显诸葛亮之智,而非露其怯.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素来不喜,表面看似乎心存偏见,识人不明.实际上,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诸葛亮意欲重建儒家秩序,使蜀汉成为正统政权,故在道德上力求完美无暇,对魏延弑主之举自然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陪衬人物之一,魏延的悲剧虽与诸葛亮不无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却是其性格所导致的。魏延身上特立独行、善于思考的开拓性格,使他为世人所不能理解,因而,他也就背负上了"反骨"的恶名,且其恃才傲物的性格,使得魏延的人际关系十分恶劣,然而性格粗疏、冲动的他,不仅不反躬自省,反因个人的得失而牢骚满腹,这一切最终使他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总之,充满悲剧色彩的魏延一生,绝非单纯是由于个人因素而导致的,这与民族文化性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魏延论     
三国时,蜀汉偏隅益州,良将济济。立国之初有关、张、马、黄、赵,后期有姜维,而魏延则崛起于蜀汉前期、活跃于蜀汉中期。他年轻时率部追随刘备,与黄忠一起进军益州、驱逐刘璋。后赴汉中,据守蜀汉北境,确保了蜀国荆州、平南中时北境无虞。诸葛亮督师北伐,数辟魏延为先锋,延功勋卓著、为蜀将之冠,千古青史自不可湮没他的勇猛建树。在三国史的研究中,魏延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大凡肯定其兵出子午、与诸葛亮主力  相似文献   

8.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点名》     
中军大帐———张艺谋!张艺谋何在!军师,应该是张翼德吧?是张翼德……魏延诸葛亮一生厌恶魏延,临终密嘱杀之。《点名》@王艺霖!262700山东省寿光市新兴路250号邮政局宿舍楼中单元201号  相似文献   

10.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两小时后,黄忠、赵云、杨仪、王平、姜维、魏延、高翔、邓芝、马岱、关兴、张苞才来应卯。诸葛亮作过敌情分析和战事动员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诸葛亮不用魏延“从子午谷袭长安”计一事,历来史学家、文学家多有臧否。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对此计尤为赞赏,认为它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该文依据当时蜀魏双方的攻防情势及多因素,对柏杨之论提出置疑,并认为魏延之计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12.
论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固县一带)人。在群雄荟萃的三国时期,魏延堪称一流上将,远在郭淮、张郃之上;就偏居一隅的蜀汉而言,算得上超群绝伦。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位半人半神的先知,给魏延勾画了一幅“后脑长反骨”的隐患形象。近年新版的《辞海》集学术界之观点,称“诸葛亮死,他(延)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击仪,兵败被杀。”两说性同词异,并无本质区别。我认为:魏延既没有长“反骨”,也没有反叛行径;说他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未免有所偏颇。魏、杨内讧事件,系杨仪一手造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魏延是无辜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立下过不朽的功勋,他的才能、智慧、忠贞、廉洁都对后人以深刻的影响,被历朝历代的将相作为楷模。但是,正如碧玉上有时也会出现瑕疵一样,诸葛亮在用人上也有过对魏延本该重用而不用、对马谡不该重用而用之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要诸葛亮未纳魏延分兵出子午之计的真正原因是盂达判蜀投魏,西城郡为魏所有,而子午道大部分路段在西城郡内,且子午道形势险绝,难以取胜。《三国演义》的作不谈出真正的原因,是故意模糊其辞,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引出西县孔明空城退仲达。诸葛亮无法兵出子午,数次出兵祁山,未获成功,诸葛亮是负有责任的,暴露出他在行军将略上的短处。  相似文献   

15.
像有云常常就会下雨,像空穴常常会有来风。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的判定。———题记戴副有色眼镜“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人们所以常这么说,足见感情先入为主、带着成见看人者是很多的。三国时诸葛孔明,虽堪为智慧的化身、睿哲的表率,但他也戴有色眼镜看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为此不喜欢他。于是,即使屡建奇功也得不到信任。北伐曹魏时,魏延曾献“出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的良策,却遭诸葛亮的断然拒绝。而因马谡饱读兵书、熟谙兵法,与自己有父子情、师徒义,诸葛亮竟不顾先主“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  相似文献   

16.
文涛 《学习之友》2019,(1):13-13
诸葛亮的用兵谨慎一直被人称道,而什么事情走了极端都会有它的负面影响。是谨慎得了天下,也失了天下。因为谨慎,处处提防桀鹫不驯的老功臣魏延,临死之时,担心魏延居功自傲不服管,事托杨仪,设计害死魏延,一手炮制了三国奇冤。因为谨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曾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功绩做出"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评价。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并未停止,只是南中大姓却罕有叛者,司马光所言之"彝"似乎并不是特指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武力平定南中后,政策上明显侧重汉族大姓,南中大姓得到扶植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统治基础,而隋唐之后他们因为夷化而不见于史籍,所以,如果司马光的评价不是刻意夸大诸葛亮的功绩,则很可能就是混淆了南中大姓的民族成分,"彝"所指即夷化的南中大姓。  相似文献   

18.
在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中,作家的主现创作意图与其产生的客观效果往往存在差异与矛盾,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作家主观的有限性与客现生活的丰富性所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马谡之死”和“魏延之乱”两个情节的设置,从主现上来说,是作者用来揭示诸葛亮完美性格和塑造这个“超人”形象的,而客观上则揭示出了诸葛亮性格的另一面,使完美的性格有了不足,“超人”成了凡人.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中有些交待不清楚之处: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在何处,他为什么不亲自领兵迎战张主力;曹、刘汉中之战,一年零八个月,为什么不用张飞而用黄忠于主战场;魏延出于午谷以奇袭长安之计可行否?对于这三点,本文旁证博引,作出了充分地论证  相似文献   

20.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课文《三顾茅庐》,改编自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体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中略写刘备的前两次拜访以及诸葛亮出山后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