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99):167-168
美术,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者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包含了雕塑、绘画、设计、建筑四种类型。美术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教学内容主要是油画、版画、雕塑、内画、手绘、抽象画、水粉画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美感,必须尝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课堂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等艺术活动,丰富自身艺术体验。本文,先分析了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尚存在的问题,再阐述了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美术作业是美术课程、评价、学习的一部分,是美术课程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减负不减质,提效更增质”的效果?美术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创意性、开放性、情境化,减轻学生负担,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科特有的以美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形成。  相似文献   

3.
王安金 《贵州教育》2011,(24):36-38
相对于课堂评价来说,美术作业的评价属于静态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尽管要求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养的限制,在农村小学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依然是以“画得像不像”、“涂色均不均匀”、“绘画技法好不好”等为评价标准,冷漠应对学生作业,只一个分数就完事。然而美术教育自始至终都联系着主体(学生)的内心情感活动,它是艺术实践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关注学生作业中的内心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4.
高中美术特长生要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美和创造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提高他们的整体艺术修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美术创造和绘画的基本技巧,让学生的审美和绘画技能得到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欣竹 《成才之路》2023,(11):125-128
绘画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正念绘画是通过艺术进行冥想,其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房树人”绘画作为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以正念曼陀罗涂色绘画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以正念禅绕画帮助学生舒缓压力,以正念“接力画”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章结合正念绘画治疗理论和实践案例,探究正念绘画治疗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分享实践感悟,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美术学科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就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在体验中产生了感悟与感思。所以,高中美术学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满足于知识表面的传递,更要能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以此深入鉴赏、领悟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汲取作品中蕴含的能量。本文首先对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介绍,接着指出了体验式教学对于高中美术学科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性,最后详细论述了高中美术学科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措施,从而实现高中美术学科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高珊 《小学教学研究》2023,(5):89-90+96
美术学习从“视觉阅读”走向“意境表达”,这是一个渐进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开始接触美术作品时,需要用美术的视觉展开阅读和体验,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布设美术训练任务,让学生将阅读认知转化为美术作品创作,描绘出美术意境,完成美术认知的顺利内化。美术阅读和美术表达都属于学科学习方式,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引导,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正视美术学习规律,顺利构建美术学科认知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术是一门充满创造力与个性化的课程,从其性质出发,美术教学过程应生动有趣,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感美术”课堂的构建,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使学生既习得美术知识,又能发展美术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整合互动内容、设计观察任务、开展制作活动、基于生活实践、展示动态作业等途径,使美术课堂更富有灵性,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从“立人”“立根”“立身”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小学美术的立学课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绘画艺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在立学课堂的构建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与启发,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之美,培养其对生活中美追求,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潜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或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小学美术立学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及具体策略,旨在通过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美术课的情感,增强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谢艳莉 《学周刊C版》2019,(23):157-157
小学美术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注重创意美术活动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唤醒审美个性,释放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发展。文章立足教学实践,从创造美的环境、选择美的素材、构建美的形式、塑造美的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心智化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借鉴相关理论,采用角色扮演、故事隐喻、沙盘游戏、绘画涂鸦等“体验·表达”型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和适切表达,促进心智化发展,提炼指向学生心智化发展的“体验·表达”型辅导活动的内涵、价值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巢丹 《学苑教育》2023,(1):94-96
在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深化与改革的背景下,体验式教学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到小学美术线条绘画教学中,在丰富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美术知识中获得情感领悟。在深化学生思维理念的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方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此,有必要探究体验式教学在美术线条绘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研究在美术线条绘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对策,促进小学美术教学优化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的基本教育,是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本文对幼儿美术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要提高幼儿美术教学效果,应该提高幼儿绘画兴趣,让幼儿掌握一些绘画技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应引导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由此,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引导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观察是人类认识世…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教学随笔》2016,(9):54-54
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学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效的“问题导学”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汪军 《现代教学》2009,(11):63-63
“视觉日记”这里特指用绘画、剪贴等视觉艺术形式记录、收集、诠释自己对客观对象的再现和思考的过程。笔者积极开展以“视觉日记”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活动,将“绘画记录——交流扩展——资料筛选——研究提炼——实践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实现美术学科造型,表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通过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愿地、有意识地去观察和记录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和事物,积极地参与一系列信息收集与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7.
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就要引入体验式教学,在鉴赏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回归生活、挖掘教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立足单元整体,承接前面的五个学习任务,在学生已经积累了用文字表达绘画和音乐的经验,感悟到艺术中蕴含的形式美和情感美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任务六——“创意表达:我为家乡艺术代言”。该项任务设计,能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任务驱动式”主题活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实践活动与美术体验,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进行人生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是当今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不少尝试,有了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不仅可通过美术静态作业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结果,而且更需要注重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堂活动性作业时必须依据上述理念。通过实践,我看到在实验教材中很多课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性作业,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实验教材《滚动乐园》这一课,从课题《滚动乐园》我们能看出: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玩一玩会滚动物体的活动中,去发现和思考物体的特征、形状等。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利用本校的有利条件——小班化),推选小裁判,让其发令并指挥滚动游戏,其他成员围成圈,推动学具滚动并抵挡物品滚出场地。笔者还进一步启发学生为自己带来的物品起“童话式”的名字,如“足球大哥”、“红脸西红柿”等等。让学生通过摸、碰、看、闻等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了解“足球大哥”、“红脸西红柿”等滚动物体的特性。师生同游戏、同感知,共同创设有趣味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