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宏 《湖北教育》2023,(2):68-69
<正>如何利用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交流、辨析中完成面积概念的建构,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度量意识和量感呢?一、从描一描到涂一涂,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数学课堂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经历、在操作中感知、在辨析中建构,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周长,知道周长是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相似文献   

2.
从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学习过程代表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度量概念的逐渐升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重要飞跃。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通过知识迁移、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从“不知所以然”走向“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累积“量”的学习与活动经验,让学生的量感顺势而生。  相似文献   

3.
“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对于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直观感知物体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积累活动经验及感悟学科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提出以大概念为核心,设计培养学生量感的“确定—外显—建构—评价”教学模式,为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量一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对于刚接触面积概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面积单位是抽象的,如何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除创设充分的想象和操作活动外,还要考虑学生  相似文献   

5.
"量一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对于刚接触面积概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面积单位是抽象的,如何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除创设充分的想象和操作活动外,  相似文献   

6.
对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聚焦量感,集“思”理“量”;着力教材,理“感”论“量”;重组教学,践“学”明“量”;建构模型,回“看”悟“量”。这样,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不断建立、发展和丰富量感。  相似文献   

7.
赵娟 《江苏教育》2022,(81):77-78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的建立具有很强的直觉性和个体性,更多是借助学生的具身体验来进行教学。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这里的“做”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运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方法。1.渗透方法,优化量感的实际体验很多方法和策略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渗透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体验更有针对性,更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时促进学  相似文献   

8.
“量感”是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具体、直观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9.
周婷 《四川教育》2023,(24):42-43+45
在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重点培养学生量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本文以“圆的面积(一)”为例,基于课标、单元、学情,聚焦量感,从“创设情境,唤醒量感;动手操作,丰富量感;建立模型,理解量感;巩固练习,提升量感”四个方面实施结构化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还通过对多种推导方法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意识,提高学生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量感"这一核心概念,所谓"量感"就是对事物的计量感知.本文将简述"量感"的内涵和培养价值,接着以"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主线,从"联系生活""课堂感知""实践操作""主题活动"等角度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曹雯老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概念。整节课颇有新意,可谓是“老课新上”。  相似文献   

12.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了操作体验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3.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强调的是对货币、长度、时间、质量、面积和体积(容积)等的感性认识。在起始阶段,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因此,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强调“深度体验”,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新知。通过对事物的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来建立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比较方法,学习面积单位。  相似文献   

16.
林海 《天津教育》2022,(14):180-182
<正>在一到六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关于“量”的数学知识有很多,从“元角分”“克与千克”“分与秒”到“图形面积”“角的度量”,都是量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具体教学方案,开展“量感”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本文从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出发,指出数学概念和“量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继而以“量感”为主分析优秀教师课例,从丰富学生活动、设置情景合情推理、  相似文献   

17.
【主题阐述】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对于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位值"的认识还很模糊,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位值原理"。同时数概念本身也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设计了通过多种实物模型,直观建立数的表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意义,加深对数的概念理解。希望学生能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使内在的思维外化,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悟数位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实践强调通过直观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的立体认知,并将数学概念与现实事物对应起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量感”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量感内涵,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以此建立更加清晰的数学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生发数感、在交流表达中培养数感、在活动体验中建立数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数感,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0.
王崇斌 《考试周刊》2011,(72):104-105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量的意义,形成数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上了一节落实新课标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千克的认识"。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千克,在体验中建立、生成千克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