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生动性、生活性、情境性等叙事特征。讲好道德故事不仅需要精心遴选课内外教材读物中的经典道德故事,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叙事的意识与能力。在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真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道德叙事法以其贴近生活、注重情感、取材便捷、实效明显等特点成为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所谓叙事即叙述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进行的故事叙述过程。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道德叙事不同于道德知识的灌输,它更注重叙事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领悟;  相似文献   

3.
德育叙事及其课堂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虽然源于文学活动,但它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日常实践之中,尤其是在德育领域,课堂中的叙事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相比于传统的说教法、榜样法、熏陶法等德育方法而言,德育叙事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的,而不是英雄、伟人或成功人士的道德故事进入德育课堂,这就为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道德经验提供了现实机会。但是,叙事对于德育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当代教师只有放弃长期固守的理性化、概念化的德育思路,采取科学的课堂叙事策略,才能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叙事德育是指教育者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习者道德生成的一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叙事德育有助于道德教育回归自由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即增进学生对道德、对人和生命的理解;叙事德育通过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能够训练学生换位思考的道德思维品质;叙事德育通过形成积极的道德舆论而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其过程中体现出的宽容、民主、平等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会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德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对于德育叙事这一德育教学中极其关键的教学方式,其应用水平却有待提升。德育叙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叙事方式,想要发挥德育叙事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充分了解德育叙事的特点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叙事方式。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德育叙事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动三个方面对德育叙事应用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故事型德育模式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开辟了新的理论分析视域及实践操作原则。以故事的本体论价值为依托,与故事的文化属性相契合,故事型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统合性,既保证了德育实效,又拓宽了对德育实效的理解,更提升了德育实效的人性境界。故事型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操作方式,更是一种以叙事文化信念为内核的德育范式。其基本的理论品味自起始之处便超越了纯粹的德育方式层面,着眼于德育方式及实践操作原则对学生的精神结构、心灵秩序及未来可能意义世界的深层价值。其具体建构策略包含三个层面:学校德育方式的故事型建构、师生关系优化的故事型建构、课堂德育情境的故事型建构。  相似文献   

8.
微博在本质上是叙事的。青少年通过微博叙事表达和建构其线上自我。基于此,微博德育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触动青少年的线上道德叙事,从而促进其线上道德自我的建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将道德活动设置为学生的具体生活事件,积极应用丰富的、物化的道德符号营造现实道德环境,同时作为意见领袖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在线生活。  相似文献   

9.
微博在本质上是叙事的。青少年通过微博叙事表达和建构其线上自我。基于此,微博德育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触动青少年的线上道德叙事,从而促进其线上道德自我的建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将道德活动设置为学生的具体生活事件,积极应用丰富的、物化的道德符号营造现实道德环境,同时作为意见领袖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在线生活。  相似文献   

10.
王春明  文辉 《高教论坛》2003,(6):4-7,F003
在大学德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激活式教学法,让学生自觉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增进学生道德智慧。本文对大学德育中如何应用激活式教学法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课程实效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叙事德育是教育者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并促进学习者道德成长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寓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入脑入心,增强了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叙事教学方法,以发生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故事为载体,通过小故事,学习大道理,生动地将思想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道德理念,并成为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叙事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了如指掌,以做好全面系统的设计,从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选取故事,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把合适的故事运用到相应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德育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口头或书面话语的朴素表达,深入挖掘故事中蕴涵的丰富道德精神或内涵,促进个体道德品质渐进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用口头叙述、图片展示、影片欣赏、小品演绎、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操作实施,通过激发学生情感而触动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考,达到辅助学生成长和指引学生前行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道德叙事主要是指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将一些道德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典故、寓言以及歌谣等)向他人叙述,对他人的思想道德进行提升。道德叙事是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热点,是提升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要求,各中小学开设了以“故事教育”为主的特色课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系统、有目的的各种故事教育活动,有利于小学生道德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模式。通过“故事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以愉悦的心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实施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叙事是人们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当前,叙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也可以展开叙事教学。受王国维"有我之境"理论的影响,笔者开发了系列化的叙事课例,其中,"消费及其类型"获2015年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本文以上述课例为基础,尝试梳理与建构叙事教学的一般范式。一、叙事教学的内涵所谓叙事教学,是指教师以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为教学主线,将教师生活、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编织在情节化的故事情境之中,以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学习认知与道德体验、审美感知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故事法的基础上,道德教育叙事取向主张使学生拥有更多更复杂的道德原型和隐喻,促进其叙事意识和道德感悟;主张道德叙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契合,并围绕叙事素材的道德特征进行主题提炼和主题理解的教学;道德叙事教学应使儿童从道德故事的听(读)者转变为叙事者,着眼于儿童道德自我的解构与建构,开展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德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讲自己的故事”(或称之为“教育叙事”或“叙事研究”)成为教师研究和培训的一种新形式。我们开设这一栏目,倡导、实践这一理念,并提供一“些故事”,希望能借此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同时,我们也期盼广大读者提供自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故事可以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管理故事”,可以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遇到“的德育故事”,可以是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故事”(包括在日常的教学中遇到“的教学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