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刚 《科技风》2012,(5):21
现代光纤通讯传输技术是以光波为信息传输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的一种信息传输技术.本文主要就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特点、应用,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光纤通讯技术的特点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导纤维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论文.预见了低损耗的光纤能够用于通信.敲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光纤.光纤通信时代由此开始。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备受业内人士青睐.发展非常迅速。笔者尝试浅析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并对其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光纤通信的几种关键技术及其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也可以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进行工业监测、控制,现在在军事上也被广泛应用,基于各领域对信息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和它以光纤链路为基础的现场测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高科技技术的迅猛提升和突破,光纤通信技术发展成为如今复杂信息的传输媒介,光纤通信且作为一门具有信息时代革命性的新技术,开始被运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光纤通信不仅可以运用于日常网络通讯,还可运用于各企业,在军事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光纤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未来光纤更会是一种重要的传输工具,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光纤通信技术本身的特征,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应用,然后展望了光纤通信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石红梅 《大众科技》2012,(5):35-36,7
随着 FTTx 计划的推进,光纤通信在信息传输领域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光纤接续中熔接损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信号的传输距离.文章重点介绍了光纤熔接的基本步骤,分析熔接损耗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影响熔接损耗的主要因素及降低熔接损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优质玻璃中,光的传输衰减程度特别低,尤其是在优质光纤中传输时,几乎没有衰减,这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出光的传输性能,进而可以远距离有效地传输信号,这就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所在。本文阐述了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及组成,光纤通信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通信技术是通过光学纤维传输信息的通信技术。在发信端,信息被转换和处理成便于传输的电信号,电信号控制-光源,使发出的光信号具有所要传输的信号的特点,从而实现信号的电——光转换、发信端发出的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出到远方的收信端,经光电二极管等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信号的光——电转换。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和转换而恢复为原发信端相同的信息。光纤是绝缘体,不会受高压线和雷电的电磁感应,抗核辐射的能力也强,因而在某些特殊场合,电通信受干扰不能工作而光纤通信却能照常工作。光纤几乎可做得不漏光,因此保密性好,光缆中的光纤也互不干扰。当通信容量较大,距离较远时,光纤通信系统的每话路公里的造价较电缆通信的为低。光纤通信因有这些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光纤通讯是现代化社会离不开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有很多的优点,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目前,我国电力光纤设备主要以SDH光传播为主,本文,笔者阐述了光纤通信SDH传输设备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工作要点,深入了解,使我们更加完善的保护与运用电力光纤通信设备。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光电跟踪设备图像传输的带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减少配线工作量,提出一种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针对cameralink接口的相机,对并行图像数据进行主控处理、编码串行化,通过光纤传输后在接收端再进行解码、主控处理后完成采集.在方案中,加入自诊断机制初步判断光纤通信链路是否通信正常.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案对于cameralink相机具有通用性,可实现光纤通信链路的自诊断,并且实现了base配置模式和medium配置模式下的图像传输.传输无误码,单通道传输带宽最高可达2 Gbps.  相似文献   

12.
<正>光纤通信技术可以说是信息发展现代化标志的关键技术,受到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其发展态势越发迅猛,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而将光纤通信技术投入高清晰多媒体领域无疑可以利用其高抗干扰,高传输效率,巨大的信息容量等特征,对我国高清晰多媒体的普及产生极大推进作用,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变革。本文试图以光纤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13.
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传输量更大,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对光纤通信的网络进行改进。而在此过程中,为了降低符号率而提高光纤传输的非线性与PMD,就需要利用LDPC码进行编码调制。现本文就主要针对非二进制LDPC码编码调制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指出采用非二进制LDPC码编码调制能够极大的提高通信的前向纠错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的主要通信方式,在现代通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力系统中,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要传输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借助光纤通信来完成。但是,如果不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光缆施工,会为日后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各类业务的实时传输带来严重的隐患,增加设备的非正常运行时间。本文就光缆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说明,供相关工程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光纤技术愈来愈子啊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光纤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光纤可承载大容量,其所传输的广播数字电视信号无需压缩。结合实际,首先概述了光纤通信;其次,分析了光纤通信的原理;再者,探究了光纤通信的特点;最后,浅析了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旨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数量呈爆炸的方式在不断的增加,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进行传输,这就需要有一个速度快、容量大的传输媒介,并且能够在传输的过程当中确保信息不失真。针对这种情况,光纤通讯营运而生并且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传输介质,广泛的应用与通信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并非完美无缺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号传输过程当中的衰减。如何减少光纤通信传输过程当中的衰减成为困扰着通信行业的一个难题,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光纤通信的诞生与发展是电信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国外容量达16Tb/s的光通信系统已经在实验水平上实现。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光纤传送的,气象节目传输运用光纤通信技术的趋势在未来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无线电波和光波共同属于电磁波,但是光波相比于无线电波波长短、频率高,由此光波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频带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优点。然而单根光纤毕竟带宽有限,为了提高光网络的传输能力,达到扩容的目的,复用的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本文从光纤通信发展中的复用技术入手,总结每种复用技术各自的特点,找出技术发展的瓶颈,探寻更适用于当今光交换网的复用方式,着力于当今通信网络的扩容问题,并就未来复用技术的趋势与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对网络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型的网络通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相关的光纤通信技术。这种技术是由相关光子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高科技技术。目前,这种新型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新型光纤通信技术以其广阔的信息容量成为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信息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波信号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在远距离传输中,微波传输将有很大的损耗,宽带几乎是无限的,因此需要将微波射频与光电子传输和处理技术相结合,使射频微波信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光纤中射频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光纤传输技术》课程实验型教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纤通信已经成为有线传输的主干网络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会,探讨了光纤通信方向教学和实践的课程与内容安排,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